杨勃:在豆瓣上狂欢

原文链接:http://tech.sina.com.cn/i/2006-06-01/1614970111.shtml

  一年前,在几个朋友近二十万的集资赞助下,杨勃创办了一个名叫豆瓣的网站,口号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内容是书、电影、音乐,全是杨勃自己喜欢的东西。

  现在,这个页面简单的豆瓣网(www.douban.com)在网络上越来越火,会员已经发展到近20万人,日点击量在80万以上。

  当别人问起杨勃为什么要给自己的网站取这么一个名字时,他先笑笑,然后告诉人家,那...

原文链接:http://tech.sina.com.cn/i/2006-06-01/1614970111.shtml

  一年前,在几个朋友近二十万的集资赞助下,杨勃创办了一个名叫豆瓣的网站,口号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内容是书、电影、音乐,全是杨勃自己喜欢的东西。

  现在,这个页面简单的豆瓣网(www.douban.com)在网络上越来越火,会员已经发展到近20万人,日点击量在80万以上。

  当别人问起杨勃为什么要给自己的网站取这么一个名字时,他先笑笑,然后告诉人家,那不过是很随意地用了自己过去曾住过的豆瓣胡同的名字——不过,虽然取名时没有多想,用了一段时间后,他还是愈发喜欢上了这个名字。

  毕竟,就因为这个名字奇特风格奇特的豆瓣网在网络中的日益火爆,杨勃的名字已出现在了一份“谁是中国未来十年的Web2.0英雄”的榜单中。

  最想感谢用户

  关于豆瓣的创办理念,杨勃的回答是“以用户为中心,尊重用户”,听起来似乎公式化的话里,不仅包含有豆瓣的Web2.0网站的定位,还有杨勃自己一直以来的深刻体会,那就是“豆瓣的发展,最应该感谢的就是用户”。

  回忆起豆瓣网这一年多来所走过的路,杨勃感慨地说,他们几乎没有花一分钱在推广上,豆瓣网能像今天这样广为人知,“全是靠用户们的口口相传”。在他的记忆里,豆瓣网的成长历程中有三个关键的时间点,而这三个时间点都与豆瓣的用户们有关。

  第一个,豆瓣成立不久后的2005年3月22日,豆友苦咖啡豆在自己的blog上提到豆瓣网,这代表着豆瓣网口碑传播的开始。第二个,作为著名的IT评论人,洪波的影响力无疑是巨大的,因此,自从他于2005年8月29日在自己的blog上第一次以豆瓣为中心写了篇《阿北的豆瓣》后,豆瓣网开始成为网络上的主流话题之一。第三个,某次杨勃听到豆友说,朋友在日常谈话时谈到了“豆瓣”——自此,豆瓣的口碑传播终于传到了线下。

  查令十字街84号

  豆瓣网创办这一年多来,令杨勃印象最深刻的,是一次围绕着《查令十字街84号》展开的大规模书评。这本书讲述的是二战后纽约贫穷的女作家海莲·汉芙与伦敦马克斯与科恩旧书店的经理弗兰克之间长达二十年素未谋面的书缘,一直以来被人们称为“爱书人的圣经”。

  在杨勃看来,这本书“就像是为豆瓣网量身订做的一样”。而当《查令十字街84号》中文版在国内上市时,该书的中文版译者曾在豆瓣网上,就该书的翻译感受及自己的其他译作和豆友们进行了频繁的互动。从那以后,越来越多书籍的作者、译者慕名加入豆瓣,开始与豆友们就自己的译作进行广泛的探讨。

  五人袖珍团队

  豆瓣网的工作团队,包括杨勃这个CEO在内,总共只有五个人。而在五个人中,居然还有一个是远在南昌的兼职成员——虽说web2.0时代的网站团队多是小而精,豆瓣网的这支袖珍团队还是令许多人大为惊讶,以至于每当媒体做有关豆瓣网的报道时,总是要格外地提一提他那支著名的五人团队。

  而这五人团队里的成员,不外乎都是豆瓣的网友,如Cooper是豆瓣的第5号用户、Brant是豆瓣的第212号用户。在杨勃看来,从豆瓣网友到工作伙伴,“这是一个互相的过程,我们彼此都觉得对方很重要”。

  更有意思的是,当大部分社区性质的网站都将管理团队成员的身份藏藏掖掖时,杨勃和他的伙伴们把自己的照片贴在了豆瓣网上,完全公开。而每当新成员加入豆瓣团队时,杨勃也总会在他的博客blog.douban.com上记一篇日志,如2006年1月6日的《Cooper正式加入豆瓣团队》,如2006年2月23日的《Brant加入豆瓣团队》。在这样的日志后,总会有许多网友纷纷致以“祝贺”、“道喜”的回复——以这样的形式,杨勃把团队的每一次成长变成了全体豆友共同的节日。

  风险投资

  目前,豆瓣网最重要的收入来源是和当当网、席殊书店等进行收入分成。在豆瓣为豆友提供的服务中,有一项很重要的产品比价,即豆友在看过产品的相关评论后,若有兴趣,可根据价格的不同进行选择,并进入其后链接的网上零售商进行购买。

  一般网站创业者都希望能够获得风险投资基金的青睐,因为一方面很少有网站能真正做到自给自足,另一方面,是否能够获得风险投资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投资者对该网站发展前景的信心高低。

  然而杨勃却不。

  其实,早在面向英国、美国一般用户的英文版豆瓣网上线前(注:英文版豆瓣网主要面向说、写英语的人,目前它正和早期中文豆瓣一样自然发展),便已有投资机构甚至豆瓣的合作伙伴向他表示了投资合作意向,他还是对此兴趣缺缺。因为,杨勃知道,一旦引入风险投资,很有可能会导致网站风格变化,而这变化不仅可能发生在豆瓣干净简约的页面设计上,还可能发生在豆瓣一直坚持的“以用户为中心,尊重用户”的理念上。

  而在杨勃眼里,豆瓣现在的日子过得还算不错,至少是“少数能够做到自给自足的个例之一”,至少在目前这已经够了。即使引进风险投资是每个网站必定的发展趋势,但杨勃觉得,现在能够与豆友们一道享受着“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的生活,这已经够了。

  模仿者越来越多

  网络时代的一个特点就是,任何创新的模式都可能在一夕间遭受到无数次复制,豆瓣显然也难逃这样的命运。但杨勃似乎对此并不怎么担心。

  2004年10月,杨勃曾经做了一份有关于“驴宗”网站的商业计划书。在他的构想里,这是一个让兴趣于旅行的驴友们交流旅行经验及想法的网站。无奈,经与朋友们的反复探讨,“过于小众”的驴宗计划被暂时搁置了。

  但这一驴宗网站的相关构想,即为一些志同道合的人建设一个交流经验、分享发现的平台的模式构想,被他平移到了后来以书、电影、音乐为主要内容的豆瓣网上——杨勃从小热爱读书。

  现在,在模仿者越来越多的情况下,杨勃又拾起了之前暂时搁置的“驴宗”构想,只不过这次它似乎将以豆瓣网旅游版块的形式出现。

  关于理想

  杨勃的胃口可以说很小也可以说很大。他的理想就是有一天,大家去商店里买东西时,人人都拿着一张列着豆瓣网所推荐商品的清单。他希望豆瓣网成为大家发现交流一切新奇有趣之物的平台,也一直在这么努力做着,和无数豆友们一起努力着。

  在豆瓣网上你可以做什么?

  记录、分享

  用豆瓣各页面里的搜索栏查找你喜欢的书、电影或者音乐。比如一本书,找到以后点击封面或者书名,就能看介绍、评论、讨论以及正在读这本书的其他人。点击“在读”或者“读过”按钮,你就收藏了这本书。别人也可以通过这本书找到你了;点击“我来评论”,就可以发表评论。

  通过最上面“我读”、“我看”、“我听”,你可以浏览自己添加的收藏。你也可以在收藏时添加标签,用自己的方式组织你的收藏。

  发现

  你有一些收藏以后,在“我读”、“我看”、“我听”里能看到豆瓣根据你的口
味自动给出的推荐。你的收藏越多,豆瓣推荐会越准确。最上方读书、电影和音乐里有最近24小时的新评论。这些页面里还有所有人使用的标签自动聚合而成的分类,供你浏览。

  会友、交流

  在豆瓣上任何地方看到别的成员,都可以点击名字或头像,去看她/他的简单介绍、收藏、推荐和发表过的评论。如果觉得这个人有意思 或者口味相投,可以点击“把他/她加入我的友邻”。这样你就有了一个小圈子,点击最上面“我的友邻”,可以随时进去。

  点击右上角的“设置”添加你自己的个人介绍或上传头像,还可以点击最上面的“同城”选择你常住的城市。

  想和别的用户就评论之外的话题进行交流,可以点击最上面的“小组”,加入或创建各种话题的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