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若梦 —— 《三生有幸》推荐序

中国人向来有人生如梦的说法,黄粱美梦,转眼成空,如此短促一生,不由催人反思,人生意义何在?从古至今,哲人学者给出了不同的答案。一条路径是本质主义,不断追问:人生的「真正」意义是什么?「真正」的幸福是什么?如何寻找「真实的」自我?在本质主义者看来,世间种种谜题,一定存在一个无偏答案,并且这个答案可以自然地投射到所有星球、所有世界、所有文化、所有族群。梦醒梦灭,朝露昙花,儒家是朝闻道,夕死可矣;佛教是一朝顿悟,昨日成空,立地成佛。

但自从现代科学范式诞生后,尤其是认知科学开始入侵传统心智领域,我们发现,「人类存储、回忆历史的能力有限,对服务于当前信念、欲望的重构记忆敏感;人类分析能力有限,对加诸经验之上的框架敏感;人类固守成见,对支持先入之见的证据不如对反对先入之见的证据挑剔;人类既歪曲观察又歪曲信念,以提高两者的一致度;人类偏爱简单的因果关系,认为原因必定在结果附近,大果必定有大因;与复杂的分析相比,人类更喜欢涉及有限信息和简单计算的启发式」。

既怯弱又勇敢;既渺小又伟大!这才是活生生的人类。因此,在求解各类心智谜题时,譬如幸福、意识,出现了「操作主义」与「多维分层」的转向。我们不再假设,凭借人类这颗大脑能够很好地理解人类大脑。既然人类受制于认知局限,我们难以抓住自己头发,将自己从地面上举起来。但是,我们可以轻松地动手动脚去操作自己的身体的某个部件;我们也可以借助工具将自己从地面上举起来。

于是,意义感取代意义,幸福感区分幸福。意义感、幸福感成为可以借助科学家手中的测量工具进行「操作性定义」的变量。对于变量一层一层地剖离与观察,我们终究获得了更多不同于常识的「反常识」。比如,无论梦中世界还是真实人生,都会遵循作者在书中总结的传播律、参照律、峰终律、自珍律的人生体验四定律。

如果说从「本质主义」到「操作主义」是近代科学范式诞生后,带来的第一次认知革命。多维分层则是进化论、相对论、量子物理、复杂性、网络科学,这些思潮交错在一起带来的第二次认知革命——从牛顿到爱因斯坦。既然人难以举起自己,低层级的心智为何会涌现出高层级的意识?心灵哲学大师丹尼特的多重草稿模型告诉我们,意识本质上是一个文化的举重机。一级一级、一层一层,虚拟机安装在另一个虚拟机之上,最终涌现人类复杂而迷人的心智。

如果简单直接粗暴地来理解,我们可以参照丹尼特在《心灵种种》中提出的心智之塔模型,将那复杂而多变的虚拟机嵌套关系总结为四种心智:达尔文心智;斯金纳心智;波普尔心智;格列高利心智。达尔文心智受制于基因本能;斯金纳心智受制于操作条件反射;波普尔心智开始在个体层面的虚拟机中进行思想实验测试。到了第四个层级,人类则摆脱了生物个体的局限,人与人借助社会脑链接在一起,开始有了文化。这是第一次,人类摆脱肉身束缚,在进化意义上获得了「超越」——千年前的故事还在传诵;千年前的美德还在传承。

天地呵,那万物逆旅;光阴呵,那百代过客。人生如梦,是一个极佳的思想实验。短短百年,看似漫长,突然一梦,时间尺度发生了大变化,亲历黄粱一梦者不得不再次建构人生意义,重新讲述一个关于自我的故事:我是谁?我来自哪?我要去往哪?

既然人类受制于认知加工局限,心智、自我、认知、意识等等会在不同时间尺度上分层涌现,同理可证,幸福也会遵从同样规律。因此,作者将幸福整理为秒时间尺度上生发的愉悦、分钟小时时间尺度上生发的专注、超越时间尺度上生发的意义。一旦将幸福置入时间尺度考量,那么,三种幸福从此凸显,不同时间尺度的幸福之间的冲突、整合成就了三生有幸的人类,一些以往百思不得其解的人生谜题从此豁然开朗。

落花流水,时光散漫。人生呵,可以像李白一样秉烛夜游、任侠放歌,将那辉煌璀璨浓缩在春日一夜;也可以像沈复一样,慢慢地穷困潦倒一生,慢慢地与芸娘在月光下对酌,在池塘前微醺而饭,那何尝不也是一种幸福?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恰在那分分秒秒、滴滴答答。

阳志平    

2017-12-6    

本文转自: http://www.yangzhiping.com/psy/Life-is-like-a-dream.html
仅做个人收藏,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