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 https://www.icebeer.top/ai-%E5%B8%AE%E6%88%91%E5%81%9A-app%EF%BC%8C%E4%B8%89%E5%A4%A9%E5%86%85%E6%89%93%E5%85%A5%E4%BB%98%E8%B4%B9%E6%A6%9C%E5%89%8D%E5%8D%81/
仅做个人收藏,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是的,我跟 AI 一起,做了款备忘、待办、日程三合一的 App,用了一周时间完成,上架三天进入付费排行榜前十名。
文末我会送上30枚 App 兑换码(一个码只能用一次,拼手速),更希望你能付费(一块钱)支持一下我的 App。
我个人对于笔记工具的需求极为强烈,用途有三:一是记录自己的日常任务,二是记录一些日程计划,三是快速记下一些突然冒出来的小想法。
一度是日程本非常完美地解决了我的问题,一支笔一个本扔在包里需要的时候就打开看一眼,Moleskin 陪我度过了很多日子。后来我在用上了第一只 iPhone 的时候,就开始了求使用 App 来替代日程本之旅。
我想要的很简单,但在十多年的探索中却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工具,都不如一本日程本好用。我发现,每个 App 都有它自己的能力,有的擅长待办,有的擅长日历,我就不得不多下载几个 App ,也因此我的一天需要在数个 App 之间来回切换,效率并不让人不满意。
在前段时间我读了小猫补光灯的故事之后,我觉得不会开发 App 已经不再是借口,既然找不到合适的,那就自己做一款吧。
用 AI 编程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对我不会写 App 的产品经理而言,完整地从0开始,却是第一次。
很快的,我完成了原型和基本功能说明,就交给了 Cursor。让我最为吃惊的是,不到半天时间,经历多次的沟通,应用核心功能就已经完成。
与 AI 的协作开发持续了一周时间,基础功能就开发差不多,觉得差不多可以上架了。
上架三天,在只发了一条小红书笔记和一条朋友圈的情况下,从工具分类付费榜160名冲到了第10名,在全部 App 的付费排行榜中排名68。
我分享一下从开发到上架的整个过程。
刚刚也讲到了,我不是第一次使用 AI 做编程。在此之前,我与 AI 的模式更像是领导与下属的角色,会把一些工作交给 AI 去做,只做结果的验收,很少跟 AI 反复沟通,因为我觉得 AI 无论在哪个方面都远胜于我。
这种模式就很难发挥出 AI 应有的优势,在 FlashGO 的起步中,我花了一天时间来打磨与AI沟通的手感,我感到, AI 更像是一个真实的人,他也会曲解你的需求,也会有无法理解你想法的时候,需要的是把一个需求点讲清楚、说明白,他才能按照你想要的开发。
比如,我要做一个桌面小组件,需要明确地告诉说:我需要一个 small 桌面组件,要适配夜间模式。 展示内容为:今天的日期、星期以及今天的笔记数量(只统计未完成笔记数量)。由于所剩的空间不足,最多只显示三条笔记,字数超出空间用省略号代替。 笔记展示要有笔记的 icon 和内容,与日期保持左对齐。 读取的笔记按照 App 内顺序读取:先展示置顶的,再展示普通的。
此外让我感到很有意思的一点,就是 AI 也会偷懒,也会在复杂功能时,即便有了详细的说明,但他也会选择“不看文档”,导致出来的东西并不如我所愿,每次功能的优化,都需要反复测试以确认是自己想要的,以免 AI 偷懒。
既然有了 AI 的外包能力,我就可以专注于自己产品的实现,从专注于代码逻辑,到专注于产品本身。由于 Cursor 的效率太高,使得我的产品设计完全跟不上开发速度。有几个不眠之夜,躺在床上脑子里都是功能细节的不足和优化,期待着白天有时间的时候能够做好优化和测试。
一周后,上架 App Store 时,我生成了二三十个兑换码发在了朋友圈,并注册了一个新的小红书账户,一条笔记获得了几千次浏览。
App 的推广渠道实际上极为有限,掰着指头就能数过来。在做 FlashGO 之前,我曾经开发过一款 Mac 应用,被用户吐槽说果味不足,我就参考了 Apple 官网的设备手持效果,制作了几张“果味儿”的海报,用于 App 的介绍。
这些海报花了不到一个小时时间,设计资源在 Figma 上一搜就能找到很多,配合上刚刚前文一开始提到的痛点,写了几个标题 :
- 下载 FlashGO 后,我卸载了十个 App
- 这款 App 让你的一天,更加一目了然
- 好看是其次,好用才是第一
- …
由于小红书的特点就是,可以通过封面图的质量吸引流量,配合小红书的内容分发算法,我做的图片传播效果还不错,发了多天仍然有用户给笔记点赞。
我把上面的过程总结为以下几个最关键的手感:
1 AI 是伙伴,需要耐心才能培养起默契
2 有了 AI 之后,我只需要专注于创意就可以,无需对代码实现投入太多精力
3 不同的渠道平台有不同的特点,要围绕着对应平台的风格制作推广内容
4 你所需的任何材料,在网上都能找到,当感到方向不对的时候,就应该去网上找找灵感
我在 X(原 Twitter)上面读到硅谷大佬 Paul Graham(保罗·格雷厄姆)的一条推文:
我和一家中等规模的科技公司的首席执行官谈过,他说他们已经用 Replit 取代了 Figma。这让我很惊讶,因为我根本不认为他们是同一家公司。但他说,Replit 在生成应用程序方面非常出色,他们现在只需直接制作原型。
结合 AI 开发的经历,读完后深有感触。历史的进程,一定是落后的生产力被淘汰,不愿做出改变的人注定是时代的牺牲品。
在与 AI 的协作中,我觉得一人企业的工作模式会伴随着 AI 嵌入到社会中来,你可以随时雇佣非常多顶尖的天才 AI 为你工作,产品、创意、营销能力的结合会成为新的生产力。
AI 作为新型媒介,正在重新定义信息本身,这个过程是不可逆转的,每个大模型的迭代都在加速这个过程,你的选择的是要么加入进来,要么被取代。
我强烈建议,有条件的读者可以跟 AI 尝试制作一款自己的 App,我写的独立开发的100个思考专栏,可能会给你带来一些小小的启发。
App 兑换码
在 AppStore 中点击头像,选择兑换充值卡或代码,输入即可兑换,如果无法兑换,请换一个,一个兑换码只能兑换一次。
PPJTAAFAPF6J
MELH6WT64RMK
H97LWFME9N9F
MXW34YKLKNF4
HLAPPYTW6PR6
6HRH9RNT9949
JENFEYA9X644
WALJEPN3YMRT
47XEXJMY3YN6
KK3FM6KR33MM
WXX33M9FJJRT
EATNRJJAY6RP
AXPAPXH4LHKL
7J9E3HMLP7XX
A9F3MA77KFWX
RLAET6YNJLTW
TM7PWP6JMKKY
JRPXMELXXNEM
WAJPALL3ANM3
6XH4P66F9FNY
M7EMWRE4PXYY
JNFEXRRJ7HPR
H6H96XX6X73J
FMJHME3YRH7Y
6LNKYRAFLJH6
HMEJH9AMK9EW
J94AJLY7J6YJ
R644F4MRH4MX
44PPLKPRA3LP
YKLF33JMM6L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