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财富新贵 思维创新身价过亿

看来这几位读书都不怎么样啊,别人瞎读书的时间,他们瞎折腾,结果就折腾成了。

  80后——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一批人。他们一出生就遇上了市场经济,一长大就明白了国际化,一交流就用上了互联网,他们的生活有点另类,他们的观念让人耳目一新。在中国商界、尤其是互联网界,这批80后正在悄悄与财富挂钩。眉眼间,稚气未脱,却有着上千万、甚至上亿万财富,手下管理着几十号、几百号人。

戴志康:从八百元创业到网络新贵

  戴志康生于1981年,上大学时挣到了自己的第一个五十万,如今年仅二十五岁的他在中关村拥有一家年营业额达五百万的公司——北京康盛创想公司,2005年7月获得风险投资的几百万美金,身价过亿,成为“80后”网络新贵中一颗耀眼的新星。

  戴志康坦言,年轻的创业者最大的优势和劣势都是年轻,“年轻意味着你有更多的时间去补救过错,但反过来讲,市场竞争不会因为你年轻就宽容你,你犯错误别人不犯,你可能就死掉了。”

  戴志康从小喜欢电脑,把家里的电脑一次次的升级,编程的本领也越来越高。2000年,戴志康考上了大学,可进了大学后,他对考试和教材不感兴趣,十分失望。 那时候互联网火起来了,戴志康通过互联网认识外面的世界,他对把陌生人联系在一起的网络社区有了兴趣,他想开发一套能自动生成社区的软件,让即使不懂技术的人也能管理。

  为了做软件,戴志康开始创业,他大二搬出了学校,每个月八百块的花销持续了好几年:三百块租房子,两百块吃饭,剩下的就是上网和打电话,自己整天闷头开发软件——这就是他开创事业所需要的全部成本。就这样设计出有名的“Discuz!”软件。起初,这个软件是免费的,在积累了相当数量的用户,又跟其它的同类软件产品进行对比之后,戴志康决定要对这个软件进行收费。10月,戴志康推出新版本,加入新的功能和技术,容纳能力是同类产品的好几倍。打这以后,Discuz!就进入高速轨道,销售平均每个月增加30%。戴志康淘到了自己的第一桶金——到毕业时,他有了五十万元。

  当绝大多数大学毕业生为找工作的事东奔西走时,勉强毕业的戴志康却成了香饽饽,某公司甚至提出三十万元年薪邀请他加入,戴志康选择了放弃,他揣着自己读大学时赚的五十万元,来到北京,开办自己的公司。经过两年的发展,公司从最初的几个人扩张到六十多人,其中80%都是程序员,产品份额也在业界市场内占到了50%,2005年的营业额达到了五百万元。

  到现在,戴志康仍然把自己的公司定性为技术型公司,他认为只有把技术做专做精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我经常跟程序员说,你会十样东西也不如精通一样东西。做一件事情要非常专注、投入,哪怕一个时期只做一个事情,做到最好、最精通、最深入,做到这个领域的一流高手,或者把自己的产品做成这个行业最顶尖的产品,这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李想:身价过亿的高中生

  现在,“李想”已经不再是一个陌生的字眼。1981年出生的他,1999开始创业,从最初的个人网站到成立PCPOP,李想(见图)只用了两年。从最初几千元的进账到一亿以上的身价,也不过短短四年。如今,泡泡网年营收入近两千万,利润一千万。而创造这一商业奇迹的就是仅有高中学历的李想。作为泡泡网首席执行官(PCPOP.COM),李想的身价将近两个亿。

  第一次接触电脑,李想还是初一学生,到了高一那年,他按自己的要求配置了一台价值八千多元的电脑,当时每月的上网费将近七八百元,上网的费用是他给电脑专业报刊写稿得的稿费。

  1999年,念高三的李想办了一个名为“显卡之家”的网站,网站发展迅速,不久,日访问量就达到一万多人次,加之用户的口碑相传,很快,广告商开始给李想的网站投钱,每个月有六千多元。

  高考前夕,李想决定放弃高考,全力以赴做网站。对儿子的这种选择,李想的父母显得相当开明,并没有过多干涉。“对我而言是面临一个选择,一方面自己喜欢媒体,自己做一个网站,就是经营自己的媒体;另一方面这个媒体当时已经开始赚钱了,所以当时比较果断地选择了做网站这条路。”

  泡泡网正式成立之前,李想考虑更多的是如何赚钱,当盈利不成问题时,李想开始琢磨如何才能使公司的利润保持高速增长。目前,创业有成的李想一周要上六天班,每天和普通员工一样打卡签到,每天平均工作十小时以上,在他的脑子里没有成功这个概念,只有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他现在的目标就是:创一次业,做一次并购,实现一次上市。

高燃:人脉就是资本

  高燃1981年生,湖南人。1998年中专毕业后,在东莞樟木头的一家厂里打工,还是想读大学。半年后,他考上清华大学。2003年,高燃在《经济观察报》做财经记者,还被报社评为当年最佳新记者。

  2004年,还是记者的高燃,看到当当网、卓越网纷纷显山露水,也想做电子商务,就写了一份商业计划书,寻找可以提供创业资金的人。他在北京一家饭店的电梯里有预谋地“偶遇”杨致远,高燃简单介绍了自己的想法,递上计划书。可惜这次行动没有下文。不久,高燃又站了一夜火车赶到长春,在一个会议上给江苏远东集团老总蒋锡培递上一份计划书。蒋投给他一百万元。正是高燃这样搭起来的人脉网,后来帮他融入风险投资,身价一下子上了千万元。

  对财经、IT一窍不通的高燃经过八个月的记者生涯,凭着积累起来的人脉关系进入IT界创业。MySee研发主管邓迪(高燃清华校友),使一部片子的视频直播成本从七元钱降到七分钱。2006年6月,两人合作将两家公司合并,专做视频直播的MySee由此诞生。一笔美国的风险投资使其公司身价上亿。他拥有的除了热情,就是积累的人际关系,别人都好奇:“高燃怎么认识这么多人。”

茅侃侃:初中文凭打天下

  只有初中文凭的茅侃侃,在2000年连着考了微软和思科的电脑认证。拿着这两个招牌,他起劲地折腾:从软件公司到广告公司、公关公司、游戏制作公司,刻意四处跳槽,因为他认为“技术、销售、管理、包装和推广,是经营公司的必须流程,每一道都有必要熟悉”。

  2004年底,茅侃侃碰上一个曾经合作过的企业老板。茅侃侃曾经为他做项目,很受他欣赏。茅侃侃把闷在心里想了一年的MaJoy项目跟他交流:把网络游戏搬到线下、模仿其后台数据运行,但用实景、由玩家实际扮演。两人一拍即合,茅侃侃以智力入股,持有25%股份,双方正式运营MaJoy,整体投资预计三亿元。茅侃侃没有投入一分钱,仅仅凭他的创意和理念,取得了这个年收入十五亿元人民币的大项目将近20%的股份。如果运转正常,前景不可预测。

  80后懂得抓住时机,该出手时就出手。能有今天的成绩,固然与他们自身的勤奋努力密不可分,但这些财富新贵无一不是具有冒险和大胆创新精神的。80后创业者的优势就在于他们创新能力很强,敢于尝试,想做就做。不像70年代的人干什么都瞻前顾后,以致错过很多机会。这批新财富人士的问题也很普遍,就是自我意识太强。而管理企业是要靠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