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space面临的中国困局

  春节前《21世纪经济报道》的编辑来沪,说想约稿写一个和互联网、新经济、公司管理有关的专栏,老横对南方报业集团自然是有感情的,这份自2001年创刊看到现在的报纸也一直很是喜欢,所以就答应了下来。刚好平时也有一些想法想记录下来,平时找借口说没时间写blog,这下不能偷懒了——不过我拉了老魏一起写,这样时间上还是有保障一些,不至于专栏开天窗。
...

  春节前《21世纪经济报道》的编辑来沪,说想约稿写一个和互联网、新经济、公司管理有关的专栏,老横对南方报业集团自然是有感情的,这份自2001年创刊看到现在的报纸也一直很是喜欢,所以就答应了下来。刚好平时也有一些想法想记录下来,平时找借口说没时间写blog,这下不能偷懒了——不过我拉了老魏一起写,这样时间上还是有保障一些,不至于专栏开天窗。
    
  关于专栏的题目,本来我和老魏各自Blog上有“Blog杂说”和“魏氏乱弹”,那么二合一的名字也有想过“横说魏语”、“横谈魏论”之类,但都不甚合适,最后编辑还是用了以前专栏的名字:“第三次浪潮”——虽然用了这个名字,但我想我和老魏谁也不是阿尔文·托夫勒,不可能预知未来,只是记录下我们自己的所思所想。

  那么,从3月14日起,《21世纪经济报道》每周三24版“管理”版,老横和老魏将交替上阵,敬请捧场。

 

  有一句话我没写进去:

  当我问起CyberAgent(日本第一大SNS网站Mixi的投资方)的渡边健太郎:“Myspace在日本是否对Mixi有影响”时,渡边说:“没有影响。那么你觉得Myspace到中国会对你们有影响吗?”我说:“也不会有,我们要做的和Myspace不一样。”

第三次浪潮之:
Myspace面临的中国困局 
   随着web1.0时代的外资互联网巨头eBay、Yahoo、Amazon等在中国屡屡碰壁,web2.0时代的“新贵”们依旧对中国这个“未来最大”的市场虎视眈眈:先是是韩国第一大网站Cyworld抢先于2005年进入中国,之后美国最大的网络社区Myspace一直待机而动。在2006年做了大量“投石问路”的工作之后,岁末年初之际,Myspace终于宣布正式进入中国。

  在展望Myspace未来的“中国命运”之前,我们先来看看web1.0的前辈们——之前的跨国互联网公司在中国的“收获”:雅虎从1999年成立中国公司,聘请职业经理人来管理,到2004年初把雅虎中国交给了周鸿袆,再到2005年下半年把雅虎中国卖给阿里巴巴并注资10亿美金入股阿里巴巴,基本算是“投降”了;eBay苦撑数年也最终放弃,将收购来的易趣打包卖给了TOM;亚马逊则是以收购中国本土电子商务网站卓越的形式进入中国,但结果却让卓越的竞争对手当当迅猛发展最后赶超;而在美国创造了无数神话的Google在中国的发展也颇为不顺——先是李开复事件闹的沸沸扬扬,后又有周韶宁、王怀南因Google中国业绩不佳身陷“离职门”,而Google在中国搜索市场占有率的不断下降似乎又为跨国互联网公司在国内“水土不服”写下了注脚。

  那么web2.0的新贵们是不是能打破“水土不服”这个噩梦呢?先于Myspace之前进入中国的Cyworld似乎依然困顿其中:由于Cyworld在韩国获得的空前成功(80%以上的女性上网用户,日收入百万美元),使其想“复制”这一模式到美国、中国、日本甚至欧洲;自2005年5月Cyworld正式进入中国以来,做了大量的市场宣传:校园、户外、平面媒体,大把的钱砸下去之后结果似乎依然不尽人意,没有任何迹象说明Cyworld中国能重演Cyworld在韩国的成功。而本土的腾讯在这1、2年内却保持了持续快速的发展,其“跟随”战略不知道是否让Cyworld大为光火——因为腾讯诸多产品其实和Cyworld如出一辙:从AVATAR(虚拟人物形象)的设计到QQzone的服务,那只小企鹅成为Cyworld中国面前难以超越的对手。

  如今,轮到Myspace上场了。

  在Myspace正式进入中国之前,新闻集团(News Corp)做了大量相关的筹备工作:据传邓文迪投资了5000万美元给IDG代为管理,同时为Myspace物色合作伙伴,而IDG则想把自己投资的Blogcn或POCO卖给Myspace套现;后又传出新闻集团和IDG共同投资成立一家新公司以和本土一家创业公司以合作(各占50%股份)的形式运营Myspace中国,由MSN前中国区总经理罗川出任MySpace中国区总裁,可谓是一路高调挺进。在Myspace中国网站(http://www.myspace.cn/)上可以看到这些的字样:“中国领先的Web2.0网站正在建设中  北京麦斯贝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无疑,这是跨国互联网公司又一次在中国落子布局。

  那么,究竟为什么这些在国外获得成功的网络公司在中国却都折戟沉沙?Myspace面临的依旧是一场“中国困局”吗?

  一个商业模式的成功,跟其所处环境有着极大的关系,而国内外的社会环境、人口知识层次的构成、生活习惯、消费水平、文化差异、政策倾向——这些综合因素决定了国外模式是否能够在国内复制成功。而跨国公司试图打破“环境差异”这个瓶颈的策略不外乎实行“本地化”,但事实证明,仅仅经营形式上的“本地化”并非是打破这个瓶颈的法宝:无论是雅虎试着启用本土团队,还是Google在中国的大批募员,终究改变不了的是“中国团队”依旧要听从于美国的最高管理层,而象eBay这样事无巨细都要上报总部等候批复的跨国企业,想在国内虎狼成群的互联网竞争中胜出,机会更是微乎其微。一流的办公环境、一切按照总部制定的工作流程、不考虑成本而希望快速抢占市场...“拼钱不拼命”是跨国互联网公司最显著的特点——如果一切都能用钱解决,那岂不是太容易了?

  对于Myspace这样势力雄厚的跨国公司面临的问题,永远不是钱的问题,他们的问题是在和浸淫中国市场、谙练游戏规则的本土公司竞争时如何更快、更狠、更强;问题在如何克服自身反应迟缓机制笨拙、无法迅速出击或者还击。清科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倪正东说:“至少有100家想融资的网站说自己要做中国的Myspace”,虽然这些急于想圈钱的网站不知道“跟随模仿”很少有出路,突破创新才更有可能获得VC的青睐,但由此也可以看到Myspace面临严重的“同质化竞争”。同样,跨国互联网公司想在国内鱼龙混杂的互联网江湖延续自身的模式和价值,需要的不是经营形式上的本地化,而是在“本地化思维”的基础上发挥自身优势,找准门槛拉大距离——如果只是一味的被竞争对手牵着鼻子走,最终还是不免败走麦城。

  web2.0这盘中国棋局虽然已经被中国的互联网公司执黑先行,但仍还在中盘、前景未明。Myspace“公司+VC+创业团队”的新模式是否能够延续其在美国的成功,打破跨国互联网公司在中国的困局,还是让我们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