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 https://blog.csdn.net/iamsujie/article/details/141005471
仅做个人收藏,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七月下旬,良仓和微上组织一些企业家/高管去了趟新加坡,回来也一周多了,回顾一下。
之前去过几次东南亚,都是游客心态,感觉很放松,但这次在那边的几天一直感觉很累,不知道啥原因,后来一想,可能是因为班味太重,每天早起按时出发,虽然是去不同的公司,但都是交流开会,上午一场、下午一场,有时候还加场。
加上新加坡60+%是华人,人文历史和自然风光也没啥可玩可看的(纯个人感受),所以有点兴奋不起来,就很像去某个国内大城市出差。
以下为散记,对某个话题感兴趣的话,欢迎留言讨论。
关于东南亚和新加坡。
不能把东南亚当做一个整体市场,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特点。
点击可放大细看
三大热门的出海目的地国家:
印尼,人多(将近3亿,世界第四,仅次于印度、中国、美国),缺点是消费能力不够强,但整个市场的供给相对不足,日常的低值消费品还有机会。我们听到过的成功案例,有雪糕、茶饮、小商品。
越南,劳动力成本低、人口年轻且充足,适合厂子和供应链过去,相对于印尼做C(终端消费),越南就做B(中间环节)。
新加坡,人少(600万不到)、人均价值高,公司的东南亚总部可以放在这里,但不能只做本地市场,总量太小。整体而言,新加坡不是一个全功能的国家,而更像一个“路口、Hub、桥梁、跳板、枢纽、瞭望塔、通向世界的VPN”。
每个国家的主流种族和宗教很不一样,这点值得关注。
新加坡很清楚自己的优(全球资本、跨国商机、创新土壤、国际影响力……)劣(面积小、资源少、劳动力又少又贵、本地市场不大……),所以一定要和周边国家搞好关系,会有些很灵活的政策。比如国家支持高端制造业,你可以把公司开在新加坡,然后把厂放在周边国家,去享受更便宜的人力、地皮、能源等等。又如做AI的用电大户,可以把机房放在电价低很多的马来新山,听说字节刚搞了3万张卡。
下面几张图是关于各类资本市场的一些信息。
新加坡物价,随着这几年的大涨,基本上是全球最贵了。因为疫情、地缘政治等各种因素,很多富人都把新加坡当做避风港,客观上推升了物价。本地人(400万左右)对“通货膨胀”的感知很明显(快餐最低价从3、4块涨到了6块新币),倒也没到过不下去的程度。主要是政府兜底兜得好,组屋政策让本地人都买得起房子,公立教育对本地人和移民区别收费,保证本地人都有收入不错的保底工作,大力补贴本地人学习提升……
案例:国家付钱让公民学习AI,早期对个人,补贴2500新币/月,付6个月,接下来6个月帮着找企业实习,企业付实习工资,一年后此人基本可以在AI产业找到工作;对企业付出的员工培训费用,也给50%补贴。
关于AI的一些讨论。
本次的团友都很关注AI,所以我们也安排了不少相关的行程。
昆仑万维,天工大模型,颜水成教授认为AGI实现的模式是“super agent调用各种Foundation Model,各种能力,各种工具,各种XXX……”
在Google新加坡办公室,我们也谈到了相关话题,贴几张图代表他们的想法。
我的感受:AGI到来只是时间问题,但从各种大佬的预测来看,肯定是“有生之年”,一是要赶紧上车,二是要赶紧找到自己合适的座位。
南洋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刘杨教授团队。
他们在探索的软件工程AI化,很有意思,主要思路是——把专家的思考过程数字化,分割为不同的子模块,交给不同的agent。
并且用“软件基因组 vs 人类基因组”来类比这个工程,最终的目标是AI全自动生成软件。目前在尝试软件架构的逆向工程,有一个很实用的应用场景——让AI去辅助阅读、理解、优化陈年的“代码屎山”,妙啊。
关于电商的有趣事实。
泰国/越南,很多卖家用人肉聊天的方式做的私域电商,平台费率高是原因之一(Shopee、Lazada之类),感觉还有很多值得做调研的细节。
卖家通过IM(Telegram、WhatsApp)和买家聊天,然后下单,转账或者COD(货到付款)完成支付。越南COD比例很高,拒收率高也不可避免。
我们不停的问——这样效率好低,为什么不XXX?得到了一个很有趣的回答——不要用中国的现状来预设本地市场。
当地妹子指着窗外港口的集装箱说——看,那就是我在淘宝上买的衣服。
关于新能源车。
新加坡的私家车很贵,比亚迪海豚要20万新币(???)。而且个人开车还需要付10多万新币买“拥车证”,且有效期只有10年。基本上,政府就是明确让大家别开车,也不鼓励“私家车”这个产业,所以,中国火热的新能源车行业,还是去看看其他人口多、公共交通没那么发达的东南亚国家,比如泰国、马来。
打车App挺多,我用了几次Grab,好像都是日系油车。
在飞书Lark的讨论。
Lark从欧美市场撤退,回归到专注亚洲市场,“出海的中国企业”是正在增长的细分客户群,字节比竞对的动作早一些。
Lark有很多产品细节的洞察,这点继承了字节对产品的重视。
比如在欧洲的文化里,会觉得手机号是私人的,更希望用email注册工作相关的软件。
比如,跨时区发消息时,可以看到对方所在时区的时间,以便对消息回复及时性有合理的期待。
比如,多语言沟通场景下,会按照本地语言显示员工名字——汉字还是拼音。
比如,多时区团队的共享日历,看得到每个人所在时区的时间。
……
以上细节,Lark在产品上都有体现。
我在现场问了一个问题——这些细节的产品决策过程是怎样的?如何评估产品细节投入的ROI?毕竟字节的产研人数大大多于竞对。
没有得到正面的回答。
如果说国内的几个竞对,因为还没发力出海,所以没想到这些细节是有可能的,但类似微软Teams这样的产品,我不相信没想到过、没收到过(类似需求),应该只是被暂留在了需求池里。
于是,做这些细节,到底是主动选择,还是(后来者为了差异化的)无奈之举?这些投入,能不能等到价值显现的那一天?不好说啊。
我们还聊到了中企出海的榜样,上一代的华为对比这一代的字节。两家文化迥异,华为的流程/大金额的单子/全球标准化,与字节的相对各自为战,主要还是客户、业务模式的不同导致。
在标杆企业Google、Meta的讨论。
这两家的亚太总部,都去了,得到了一些信息。
东南亚主要国家的社交软件?Ins、TikTok(相对低龄)、小红书(华人消费决策),Facebook用户比Ins年龄大不少,且有国别差异。多邻国在东南亚的起步,借力了各种社交软件上的KOL。
Meta相较于Google不适合2B的广告,更适合2C,国内企业需要通过国内代理商在Meta上投广告。
Facebook没有小程序,主要靠pages和group,主要是苹果AppStore的限制,微信小程序是特例。
东南亚和澳大利亚,劳动力相对短缺。
没有运营角色,工程师驱动,更有主动性,PM可能打辅助,这一点,国内的新一代巨头也这样了。
ABtest的一个做法很有趣,会留1%用户始终用不到胜出的方案,观察长期差异(旧方案会不会有长期优势?或者环境变了,旧方案重新胜出?)。
问:用户洞察/用户研究方面,有什么借力AI的新方法么?答:小工具会用,暂时还没有本质的变化,每次研究的主题都很新,不存在于大模型的语料库里。
问:依赖数据驱动,自下而上,很适合微创新,那么,如何权衡自上而下的新方向?特别是那些早期无法用数据证明的东西,Google/Meta在这波AI中都不是引领者…… 答:这是个好问题……
问:为什么从美国转岗到新加坡?答:离中国近,这里华人非少数族裔。
问:会考虑去中国公司么?答:不去,还是太卷。
Google的办公区环境很好,做孵化器的我一直在琢磨,这到底人均能有多少方?整体看下来,不管是中东还是东南亚,似乎人们付出同样努力程度能获得的收益要好于国内,而中国人的“聪明、勤劳”肯定不输,那么,到底为啥我们就是hard模式了?到底是创造得少,还是分到得少?对于前者,“事倍功半”的原因是什么?对于后者,多的部分都被谁分走了?……
参观过那么多公司,办公环境这点,我还是喜欢Google多一些,贴几张图,大家感受一下好了。
16和19年两次去过硅谷,当时看到科技巨头的办公环境,是很正面的心态,感觉国内不久也会这样,很期待,但这次在新加坡,说实话有点失落感,有种渐行渐远的感觉。
还没提及的参访企业。
DayDayUp孵化器,他们做的是帮助中新企业两边互通。通过他们了解到Wework在新加坡做得很好,Why?可能是“寸土寸金”的副产品,它们早年在经济低迷期拿了不少物业,现在吃到红利了。
Stripe,打开了我的思路,支付也可以做成营收点,本来是个降本增效的工具,现在还能帮客户增收。
华为-新加坡,基本上帮我们对东南亚有个整体了解。华为的接待一如既往的专业。
WEBUY(社交电商),判断未来5年,东南亚出现1亿中产(收入2万美金/年),印尼为主。新加坡出境游超便宜,20~25人老人团,11天中欧三国,1.3万RMB全包。我们琢磨着,飞到新加坡参团,也比国内便宜很多。
当然,还有保时捷中国CTO、聚云新加坡负责人、币圈已退休大佬的交流,就不再赘述了。
下次有机会,要去看看Grab和Shopee这两家“东南亚企业市值天花板”。
最后,是溜达与闲逛的拾遗。
各种熟悉的中国品牌——蜜雪冰城、瑞幸、海底捞、太二、云海肴、大疆、极氪……
樟宜机场那个Shopping Mall里有很多中国品牌
尝试了地铁出行
巧遇洛可可贾伟老师的个展,去捧个场
网红警察局
南洋理工大学,就只上这一张合影吧
阿拉伯文化街区
印度文化街区
经典的露天食阁
唐人街附近的街景
滨海湾花园夜景,结束
相关文章:6000 字记录阿联酋之行:中东,没那么好,但也不错——12场商务活动,文化体验,以及防骗手册
_________
苏杰(iamsujie),产品创新顾问,《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系列4本书的作者,阿里前8年产品经理,集团产品大学负责人,良仓孵化器创始合伙人。如需产品经理/产品思维/产品创新相关领域的培训咨询服务,欢迎联系这个微信(13758212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