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anBin | 詹斌 : 社会学表演和社交媒体表演:我们缝合一个碎片化的自我怪兽

本文转自: https://horse.im/2014
仅做个人收藏,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file_0000000002dc61f7beb457843e282332_co

和秦轩完成了这期《在地与离岸》,57,他聊了很多,蛮有意思的。我自己会觉得有一个话题很重要,想要记录和展开一下。

我们在讨论到社交媒体上,人们会无意识进行套路化的表演,自我标签化,秦轩提到原本每个人都在“生活中进行社会学的表演”,我觉得还蛮有意思的。这就意味着,我们需要解释:原本就在表演,那么,发生了什么新事情?

我认为新事情是:人们在社交媒体表演。于是进一步的问题就是:社会学表演和社交媒体的表演,区别在哪里?我觉得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它是否依托于角色规划和社会关系进行。

社会学领域有一本非常重要的书籍,戈夫曼的《日常生活的表演》,是讨论我们前面这个“社会学表演”的里程碑性文本,对很多相关都有讨论。如果名词化一点的话,大概就有角色规范,符号互动论之类的,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探索。简单来说,生活中,我们每个人其实是有社会角色的,每个社会角色会带来一种行为规范,于是你就会按照社会角色带来的他人期待和这个角色的行为规范去“表演”,去呈现出一个符合那个角色的“自我”来,这种是会内化为自我的。我们习得这个角色和模仿或者内化这个角色,都是基于“符号”:该表现出什么举止,该说什么话之类。

其实我们也有一些不断发展的更自我诉求的自我,这些也一样,会呈现出来,也会通过“表演性”的符号慢慢喂养它成长。

不管怎样,社会学表演,存在一个角色问题,存在角色和“自我/社会关系”的联系问题。但是我们今天突然能从社会关系里跳出来,孤立出来,把自己放到很多个弱的“模拟情景”里,就是各种虚拟社区和社交媒体里,这种“自我呈现”,其实是取消了强社会关系和角色规范,所以,人其实是短时间失去了“依据”即表演方法的,当然,很快会填充,因为我们无时无刻不生活在社交媒体里,我们不断接受,模仿,习得并且创新表演技巧。

有时候它是一个意识很强的行为,就是传说中的人设,你自己设定一个角色以及角色的行为体系和符号方式进行“表演”。但是更多情况是,你随机的/无意识的掉入到某个表演套路了,被框架到某一个形式里——而且存在摇摆性/随机性和碎片化。

这些依然很容易使用社会规范/角色/符号互动来进行解释,但是变量还是变化太大,以至于差异很大。严格“社会”削弱了,角色/规范/传统符号都削弱了,表演的追求就自然强化了——我们耳濡目染每天大量社交媒体摸爬滚打的自然接受中,使用的那些讨论,开口的 babiQ 了,或者“这又是搞男女对立了吧”——我们每个人都早就发现了自己经常说套路话,说别人说过很多遍的话,说流行的话,说模模糊糊熟悉的话,做非常下意识的套路化反应,“哈哈,傻逼了吧”,诸如此类。

这个过程中,最大的问题就在于,符号背后天然具有的人设,角色性格,社会规范也会被拖泥带水的跑出来,呈现出来,进而影响到里,更何况,还有很多极化的。当一个新手,想要在社交媒体上有所作为的时候,他就开始了,自觉不自觉的使用一个套路,多个讨论,然后这些套路背后的角色就缠绕上了他。

社交媒体强烈的标签化,反哺到社交媒体上进行表演的我们,直接结果就是我们采用了“标签性”的符号体系,于是就完成了“自我标签化”。而且,不是纯粹的,而是碎片化的自我标签,很多个奇怪的人设缠绕上里你,把碎片化的角色/自我捆绑在一起,缝合成了一个新的自我:我们在论证/论战/站位/拉黑/信息茧房/观点和情绪极化之中,把大量的碎片缝合成了自我:一个怪兽形态的自我。

在社交媒体上还无法组织起坚固的社会,强的关系网络,因此自我形成的路径不是放在社会里,而是放在社交媒体上,那整体来说是有点可怕的,奇怪的,随时有崩裂的可能。即便你是一个成年人,也可能在长时间的社交媒体洗礼过程中,收获一个斑斓迷彩色的自己吧。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