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准备写一系列「塔勒布精读笔记」,毕竟没什么比「不确定环境下如何决策」更重要,而塔勒布研究这事儿研究了几十年,投资盈利不提,版税都拿了上千万。
笔记中会写本土化的例子、对投资的启发(无论投的是金钱还是其他资源)、对生活的启发,以及对他部分观点的质疑。如果你对塔勒布不熟悉,可以看上期写的简介。
(当然也会补欠帐:播客,「失败计划」的复盘,关于 BAYC 的文章。是的,虽然拖延,但没忘👻)
无关紧要的错误
在《反脆弱》里,塔勒布造了个概念,「绿色木材谬误」,用来说明:
- 「很会做事」和「很会表达」不是一回事
- 「实践者获得成功需要的知识」和「外行认为需要掌握的事实」不是一回事
- “street smart” 和 “book smart” 也不是一回事
但外行、book smart 的人总以为它们是一回事,从而看轻「无知」的实践者。
塔勒布推荐的这本书出了中文版,名为《止损》。书中,作者醒悟道:
西格尔大约没读过《瓦尔登湖》:
这不影响他赚钱。
无独有偶,管理学之父德鲁克在《旁观者》回忆起一位类似的人物。那是 1930 年代,德鲁克在伦敦一家银行工作,他们公司有位王牌交易员,名叫布宁,画风和塔勒布极其相似(会说 9 种语言、健硕得像个保镖)。布宁做套利交易:
有天,他交易完,看见德鲁克在埋头苦读:
塔勒布刚入行时也被震撼过:他发现,世界上交易瑞士法郎最多的交易员,并不知道瑞士在哪里。
有必要补充说明,这三个例子恰好都集中在一类职业:套利交易员。因此,他们的错误虽然显得「愚蠢」,但无碍大局。毕竟,对套利游戏来说,最重要是套利机会的识别、把握、执行和风险防控。漆成绿色或刚砍下来都是木材,铁路公司和汽车公司都是工业化大公司,瑞士肯定在地球上。只要价值不会像空气币一样突然归零,套利交易风险就可控。
而如果我(外行/book smart)看到布宁(实践者/street smart)以为克莱斯勒是铁路公司,就认为他是傻瓜,那么我才是傻瓜。
类似的逻辑,也可以用在国家实力的比拼上。《旁观者》结尾,德鲁克记录,珍珠港事件爆发不久,他和一群欧洲人在华盛顿,做有关战事的工作。当时,美国军方交给他们「一份极机密的文件」:
然而,战时、战后,美国相对欧洲诸国形成了压倒性优势。他们对欧洲人的可笑认知,只是无关紧要的错误。
需要避免的错误
除了塔勒布的总结,这几个例子给我的启示如下:做事要抓主要矛盾。不重要的细节,弄错也不会伤害你。
另一边,那些仅仅 book smart 的人(他们写文章时不愿意称自己为书呆子),则常犯对称的、代价惨重的错误:做交易时,熟练掌握细枝末节(绿色木材是什么),但不懂得把握如何交易木头才能赚到钱(关键点)。
举个例子。我一直希望自己人缘更好一些、在社交时更主动活跃一些,而我以前纠结的点是,「我不够好」,所以我打着「社恐」的旗号躲起来。潜意识里,我仿佛认为,人缘是否好,关键在于「我」如何。我得特别好,才配有好人缘。而我始终觉得自己不够好。
写这篇时,我迟缓地意识到,关键是「我为对方提供什么价值」。剩下的部分,虽然不够好,但它们类似「绿色木材是刷了绿漆,还是刚刚从树上砍下」,属于细枝末节。
比如说,如果与我沟通,可以帮助你 1)可理解地、稳妥地多挣很多钱 2)收获快乐 3)总能发现一些 “unknown unknown”,那么,即使我从来不读书、信奉飞天意面神教、养了一群纸片狗并且永远随手乱丢橘子皮,大约你也不太在意。
老实说,这很解放,因为「我不够好」真是一个难以摆脱的信念,但是「我为对方提供什么价值」则是一个清晰、可优化、可迭代的事。
把这件事做到淋漓尽致的,是一位摄人心魄的小说人物。引自短篇小说《永远的尹雪艳》(收录于《台北人》):
Paul Graham 常说 “make something people want”,对于想改善人际关系的 nerd,重要的是动手调整,让与自己的关系、与自己相处的体验成为 “something people want”。
爱阅读的你,看到过哪些「无关紧要的错误」?意识到哪些「需要避免的错误」?欢迎来信同我分享。直接回复邮件,或写信至[email protected],均可。
Treasure of the week
周六花 2 个半小时,读完一本图像小说(漫画),《我在伊朗长大》。作者 Marjane 1969年生,在书中以不无幽默地态度记录了自己人生的前 25 年。期间,她经历了 1979 年伊朗政权变更以及之后的两伊战争,叔叔亡于迫害、邻居一家亡于轰炸、姑父亡于战争的附带伤害,她暗恋的男孩上了战场,回来时只剩下半边。她也去奥地利避险、求学 4 年,流浪街头数月,回国后体会到一种撕裂,「在伊朗我是西方人,在西方我是伊朗人」。
无论是战时的恐惧、作为移民的艰辛,还是成长的烦恼、家人的温暖,她都真诚、细致地一一刻画出来。格外推荐给女性朋友们。
我印象很深的一点是,战争中,当局严禁一切聚会,宗教也禁止饮酒,但他们总是冒着被羁押的风险举办派对、自酿葡萄酒。
《黑天鹅》中,塔勒布也提到,黎巴嫩内战时,人们会频繁地聚会,因此追求奢华。我起初觉得不可思议,后来领悟到,这是动荡世界中人们能把握的少数乐趣。
欢迎过去一周新加入的 48 位读者!点此订阅,与 2804 位读者一起「富于理性」。谢谢 limboy 推荐我的 newsletter,并悉心梳理、反馈。
Bon voyage!
不二
#50 无关紧要的错误,需要避免的错误(塔勒布精读)
富于理性by不二 |
年底准备写一系列「塔勒布精读笔记」,毕竟没什么比「不确定环境下如何决策」更重要,而塔勒布研究这事儿研究了几十年,投资盈利不提,版税都拿了上千万。
笔记中会写本土化的例子、对投资的启发(无论投的是金钱还是其他资源)、对生活的启发,以及对他部分观点的质疑。如果你对塔勒布不熟悉,可以看上期写的简介。
(当然也会补欠帐:播客,「失败计划」的复盘,关于 BAYC 的文章。是的,虽然拖延,但没忘👻)
无关紧要的错误
在《反脆弱》里,塔勒布造了个概念,「绿色木材谬误」,用来说明:
- 「很会做事」和「很会表达」不是一回事
- 「实践者获得成功需要的知识」和「外行认为需要掌握的事实」不是一回事
- “street smart” 和 “book smart” 也不是一回事
但外行、book smart 的人总以为它们是一回事,从而看轻「无知」的实践者。
塔勒布推荐的这本书出了中文版,名为《止损》。书中,作者醒悟道:
西格尔大约没读过《瓦尔登湖》:
这不影响他赚钱。
无独有偶,管理学之父德鲁克在《旁观者》回忆起一位类似的人物。那是 1930 年代,德鲁克在伦敦一家银行工作,他们公司有位王牌交易员,名叫布宁,画风和塔勒布极其相似(会说 9 种语言、健硕得像个保镖)。布宁做套利交易:
有天,他交易完,看见德鲁克在埋头苦读:
塔勒布刚入行时也被震撼过:他发现,世界上交易瑞士法郎最多的交易员,并不知道瑞士在哪里。
有必要补充说明,这三个例子恰好都集中在一类职业:套利交易员。因此,他们的错误虽然显得「愚蠢」,但无碍大局。毕竟,对套利游戏来说,最重要是套利机会的识别、把握、执行和风险防控。漆成绿色或刚砍下来都是木材,铁路公司和汽车公司都是工业化大公司,瑞士肯定在地球上。只要价值不会像空气币一样突然归零,套利交易风险就可控。
而如果我(外行/book smart)看到布宁(实践者/street smart)以为克莱斯勒是铁路公司,就认为他是傻瓜,那么我才是傻瓜。
类似的逻辑,也可以用在国家实力的比拼上。《旁观者》结尾,德鲁克记录,珍珠港事件爆发不久,他和一群欧洲人在华盛顿,做有关战事的工作。当时,美国军方交给他们「一份极机密的文件」:
然而,战时、战后,美国相对欧洲诸国形成了压倒性优势。他们对欧洲人的可笑认知,只是无关紧要的错误。
需要避免的错误
除了塔勒布的总结,这几个例子给我的启示如下:做事要抓主要矛盾。不重要的细节,弄错也不会伤害你。
另一边,那些仅仅 book smart 的人(他们写文章时不愿意称自己为书呆子),则常犯对称的、代价惨重的错误:做交易时,熟练掌握细枝末节(绿色木材是什么),但不懂得把握如何交易木头才能赚到钱(关键点)。
举个例子。我一直希望自己人缘更好一些、在社交时更主动活跃一些,而我以前纠结的点是,「我不够好」,所以我打着「社恐」的旗号躲起来。潜意识里,我仿佛认为,人缘是否好,关键在于「我」如何。我得特别好,才配有好人缘。而我始终觉得自己不够好。
写这篇时,我迟缓地意识到,关键是「我为对方提供什么价值」。剩下的部分,虽然不够好,但它们类似「绿色木材是刷了绿漆,还是刚刚从树上砍下」,属于细枝末节。
比如说,如果与我沟通,可以帮助你 1)可理解地、稳妥地多挣很多钱 2)收获快乐 3)总能发现一些 “unknown unknown”,那么,即使我从来不读书、信奉飞天意面神教、养了一群纸片狗并且永远随手乱丢橘子皮,大约你也不太在意。
老实说,这很解放,因为「我不够好」真是一个难以摆脱的信念,但是「我为对方提供什么价值」则是一个清晰、可优化、可迭代的事。
把这件事做到淋漓尽致的,是一位摄人心魄的小说人物。引自短篇小说《永远的尹雪艳》(收录于《台北人》):
Paul Graham 常说 “make something people want”,对于想改善人际关系的 nerd,重要的是动手调整,让与自己的关系、与自己相处的体验成为 “something people want”。
爱阅读的你,看到过哪些「无关紧要的错误」?意识到哪些「需要避免的错误」?欢迎来信同我分享。直接回复邮件,或写信至[email protected],均可。
Treasure of the week
周六花 2 个半小时,读完一本图像小说(漫画),《我在伊朗长大》。作者 Marjane 1969年生,在书中以不无幽默地态度记录了自己人生的前 25 年。期间,她经历了 1979 年伊朗政权变更以及之后的两伊战争,叔叔亡于迫害、邻居一家亡于轰炸、姑父亡于战争的附带伤害,她暗恋的男孩上了战场,回来时只剩下半边。她也去奥地利避险、求学 4 年,流浪街头数月,回国后体会到一种撕裂,「在伊朗我是西方人,在西方我是伊朗人」。
无论是战时的恐惧、作为移民的艰辛,还是成长的烦恼、家人的温暖,她都真诚、细致地一一刻画出来。格外推荐给女性朋友们。
我印象很深的一点是,战争中,当局严禁一切聚会,宗教也禁止饮酒,但他们总是冒着被羁押的风险举办派对、自酿葡萄酒。
《黑天鹅》中,塔勒布也提到,黎巴嫩内战时,人们会频繁地聚会,因此追求奢华。我起初觉得不可思议,后来领悟到,这是动荡世界中人们能把握的少数乐趣。
欢迎过去一周新加入的 48 位读者!点此订阅,与 2804 位读者一起「富于理性」。谢谢 limboy 推荐我的 newsletter,并悉心梳理、反馈。
Bon voyage!
不二
本文转自: https://www.inoreader.com/article/3a9c6e7580b86bab
仅做个人收藏,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