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 无关紧要的错误,需要避免的错误(塔勒布精读)

年底准备写一系列「塔勒布精读笔记」,毕竟没什么比「不确定环境下如何决策」更重要,而塔勒布研究这事儿研究了几十年,投资盈利不提,版税都拿了上千万。

笔记中会写本土化的例子、对投资的启发(无论投的是金钱还是其他资源)、对生活的启发,以及对他部分观点的质疑。如果你对塔勒布不熟悉,可以看上期写的简介

(当然也会补欠帐:播客,「失败计划」的复盘,关于 BAYC 的文章。是的,虽然拖延,但没忘👻)

无关紧要的错误

在《反脆弱》里,塔勒布造了个概念,「绿色木材谬误」,用来说明:

  • 「很会做事」和「很会表达」不是一回事
  • 「实践者获得成功需要的知识」和「外行认为需要掌握的事实」不是一回事
  • “street smart” 和 “book smart” 也不是一回事

但外行、book smart 的人总以为它们是一回事,从而看轻「无知」的实践者。

在为数不多的有真知灼见的金融书中,有一本名为《损失100万美元教会我什么》的书中描述了主人公的一大发现。他提到了一位名叫乔·西格尔的人,做「绿色木材」生意做得相当成功。绿色木材指的是刚砍下的木材,称为「绿色」是因为木材还没有干,但是,此人竟然一直以为「绿色木材」就是漆成绿色的木材!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竟将买卖绿色木材当作自己的职业!……

塔勒布推荐的这本书出了中文版,名为《止损》。书中,作者醒悟道:

我现在才了解,他就算不知道绿材木并非漆成绿色,也一样可以成为成功的交易员。因为他买进、卖出的周期很短,只需要一些短期信息即可做决策,诸如订单量、行情变化等等。他不必让那些适合投资人的长期信息干扰他的交易。他知道交易员和投资人是不一样的。

西格尔大约没读过《瓦尔登湖》:

刚劈下来的坚硬的绿色木材,尽管我用得不多,却比其他木料更适合我的用途。

这不影响他赚钱。

无独有偶,管理学之父德鲁克在《旁观者》回忆起一位类似的人物。那是 1930 年代,德鲁克在伦敦一家银行工作,他们公司有位王牌交易员,名叫布宁,画风和塔勒布极其相似(会说 9 种语言、健硕得像个保镖)。布宁做套利交易:

他只对一种股票情有独钟,就是克莱斯勒。而他所交易的是全世界克莱斯勒的股票,比方说在某地买 10000 股,看奥斯陆的行情上涨,就在那儿卖出,或是下午在芝加哥买进,等到第二天早上再看阿姆斯特丹市场交易的情况。
他的脑中仿佛就有一部电脑,不用吹灰之力,马上可以得知利润多寡:例如在中国香港买进 50 000股的克莱斯勒,在阿姆斯特丹以荷兰的基尔德币(guilder)卖出的话,立刻得知利润有多少,连汇率、手续费、利息、运费、保险法、转账的费用和税金等,他都已经计算在内了……每天他都会向合伙人报告,例如:「我们今天赚了 25 000 英镑。」或者说,「今天还不错,有 5000 英镑的利润。」

有天,他交易完,看见德鲁克在埋头苦读:

「你在研究什么?」他问我。
「美国的汽车工业。告诉你一个好消息,看来克莱斯勒在下一年度的表现会相当不错。」
他听后,沉默了半响,然后才开口:「克莱斯勒?是汽车公司呀!我一直以为他们是一家铁路公司呢。」

塔勒布刚入行时也被震撼过:他发现,世界上交易瑞士法郎最多的交易员,并不知道瑞士在哪里。

我的理性世界因此粉碎,就好像我学习的一切不仅是无用的,还是一个规划缜密的骗局……
当我意识到他并非交易员中的特例时,我开始害怕我这些年接受的正规教育在我眼前蒸发。从那一天起,我停止阅读经济报告。

有必要补充说明,这三个例子恰好都集中在一类职业:套利交易员。因此,他们的错误虽然显得「愚蠢」,但无碍大局。毕竟,对套利游戏来说,最重要是套利机会的识别、把握、执行和风险防控。漆成绿色或刚砍下来都是木材,铁路公司和汽车公司都是工业化大公司,瑞士肯定在地球上。只要价值不会像空气币一样突然归零,套利交易风险就可控。

而如果我(外行/book smart)看到布宁(实践者/street smart)以为克莱斯勒是铁路公司,就认为他是傻瓜,那么我才是傻瓜。

类似的逻辑,也可以用在国家实力的比拼上。《旁观者》结尾,德鲁克记录,珍珠港事件爆发不久,他和一群欧洲人在华盛顿,做有关战事的工作。当时,美国军方交给他们「一份极机密的文件」:

我们谨慎小心地打开包裹,发现里面有一本书:第一份有关欧洲国家的情报研究资料,开头第一句话就是「爱沙尼亚人天生就有一夫一妻的倾向。」读了之后,大家哄堂大笑,笑得最大声的就是我们同事中的爱沙尼亚人。

然而,战时、战后,美国相对欧洲诸国形成了压倒性优势。他们对欧洲人的可笑认知,只是无关紧要的错误。

需要避免的错误

除了塔勒布的总结,这几个例子给我的启示如下:做事要抓主要矛盾。不重要的细节,弄错也不会伤害你。

另一边,那些仅仅 book smart 的人(他们写文章时不愿意称自己为书呆子),则常犯对称的、代价惨重的错误:做交易时,熟练掌握细枝末节(绿色木材是什么),但不懂得把握如何交易木头才能赚到钱(关键点)。

举个例子。我一直希望自己人缘更好一些、在社交时更主动活跃一些,而我以前纠结的点是,「我不够好」,所以我打着「社恐」的旗号躲起来。潜意识里,我仿佛认为,人缘是否好,关键在于「我」如何。我得特别好,才配有好人缘。而我始终觉得自己不够好。

写这篇时,我迟缓地意识到,关键是「我为对方提供什么价值」。剩下的部分,虽然不够好,但它们类似「绿色木材是刷了绿漆,还是刚刚从树上砍下」,属于细枝末节。

比如说,如果与我沟通,可以帮助你 1)可理解地、稳妥地多挣很多钱 2)收获快乐 3)总能发现一些 “unknown unknown”,那么,即使我从来不读书、信奉飞天意面神教、养了一群纸片狗并且永远随手乱丢橘子皮,大约你也不太在意。

老实说,这很解放,因为「我不够好」真是一个难以摆脱的信念,但是「我为对方提供什么价值」则是一个清晰、可优化、可迭代的事。

把这件事做到淋漓尽致的,是一位摄人心魄的小说人物。引自短篇小说《永远的尹雪艳》(收录于《台北人》):

尹雪艳有迷男人的功夫,也有迷女人的功夫。跟尹雪艳结交的那班太太们,打从上海起,就背地数落她。当尹雪艳平步青云时,这起太太们气不忿,说道:凭你怎么爬,左不过是个货腰娘。当尹雪艳的靠山相好遭到厄运的时候,她们就叹气道:命是逃不过的,煞气重的娘儿们到底沾惹不得。可是十几年来这起太太们一个也舍不得离开尹雪艳,到了台北都一窝蜂似的聚到尹雪艳的公馆里,她们不得不承认尹雪艳实在有她惊动人的地方。尹雪艳在台北的鸿翔绸缎庄打得出七五折,在小花园里挑得出最登样的绣花鞋儿,红楼的绍兴戏码,尹雪艳最在行,吴燕丽唱《孟丽君》的时候,尹雪艳可以拿到免费的前座戏票,论起西门町的京沪小吃,尹雪艳又是无一不精了。于是这起太太们,由尹雪艳领队,逛西门町、看绍兴戏,坐在三六九里吃桂花汤团,往往把十几年来不如意的事儿一股脑儿抛掉,好像尹雪艳周身都透着上海大千世界荣华的麝香一般,熏得这起往事沧桑的中年妇人都进入半醉的状态,而不由自主都津津乐道起上海五香斋的蟹黄面来。这起太太们常常容易闹情绪。尹雪艳对于她们都一一施以广泛的同情,她总耐心地聆听她们的怨艾及委曲,必要时说几句安抚的话,把她们焦躁的脾气一一熨平。

Paul Graham 常说 “make something people want”,对于想改善人际关系的 nerd,重要的是动手调整,让与自己的关系、与自己相处的体验成为 “something people want”。

爱阅读的你,看到过哪些「无关紧要的错误」?意识到哪些「需要避免的错误」?欢迎来信同我分享。直接回复邮件,或写信至[email protected],均可。

Treasure of the week

周六花 2 个半小时,读完一本图像小说(漫画),《我在伊朗长大》。作者 Marjane 1969年生,在书中以不无幽默地态度记录了自己人生的前 25 年。期间,她经历了 1979 年伊朗政权变更以及之后的两伊战争,叔叔亡于迫害、邻居一家亡于轰炸、姑父亡于战争的附带伤害,她暗恋的男孩上了战场,回来时只剩下半边。她也去奥地利避险、求学 4 年,流浪街头数月,回国后体会到一种撕裂,「在伊朗我是西方人,在西方我是伊朗人」。

无论是战时的恐惧、作为移民的艰辛,还是成长的烦恼、家人的温暖,她都真诚、细致地一一刻画出来。格外推荐给女性朋友们。

我印象很深的一点是,战争中,当局严禁一切聚会,宗教也禁止饮酒,但他们总是冒着被羁押的风险举办派对、自酿葡萄酒。

尽管危机四伏,但派对依然不断。有些人说:没有聚会,心理上将难以承受。另一些人补充说:没有派对,我们还不如现在就把自己活埋了呢。

《黑天鹅》中,塔勒布也提到,黎巴嫩内战时,人们会频繁地聚会,因此追求奢华。我起初觉得不可思议,后来领悟到,这是动荡世界中人们能把握的少数乐趣。

欢迎过去一周新加入的 48 位读者!点此订阅,与 2804 位读者一起「富于理性」。谢谢 limboy 推荐我的 newsletter,并悉心梳理、反馈

可以把社会比作一个池塘,有些池塘比较干净,可以在里面嬉水和游泳,有些池塘的环境则差一些,你不想涉足于其中,但又生活在其中。可以造一艘船,船没有让你离开池塘,但进行了有效隔绝。这个船就是你热爱的事业,可以为其他人带来价值的事业。

Bon voyage!

不二

[email protected]

🔗 点击在浏览器中访问以下内容

#50 无关紧要的错误,需要避免的错误(塔勒布精读)

头像 富于理性by不二

年底准备写一系列「塔勒布精读笔记」,毕竟没什么比「不确定环境下如何决策」更重要,而塔勒布研究这事儿研究了几十年,投资盈利不提,版税都拿了上千万。

笔记中会写本土化的例子、对投资的启发(无论投的是金钱还是其他资源)、对生活的启发,以及对他部分观点的质疑。如果你对塔勒布不熟悉,可以看上期写的简介

(当然也会补欠帐:播客,「失败计划」的复盘,关于 BAYC 的文章。是的,虽然拖延,但没忘👻)

无关紧要的错误

在《反脆弱》里,塔勒布造了个概念,「绿色木材谬误」,用来说明:

  • 「很会做事」和「很会表达」不是一回事
  • 「实践者获得成功需要的知识」和「外行认为需要掌握的事实」不是一回事
  • “street smart” 和 “book smart” 也不是一回事

但外行、book smart 的人总以为它们是一回事,从而看轻「无知」的实践者。

在为数不多的有真知灼见的金融书中,有一本名为《损失100万美元教会我什么》的书中描述了主人公的一大发现。他提到了一位名叫乔·西格尔的人,做「绿色木材」生意做得相当成功。绿色木材指的是刚砍下的木材,称为「绿色」是因为木材还没有干,但是,此人竟然一直以为「绿色木材」就是漆成绿色的木材!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竟将买卖绿色木材当作自己的职业!……

塔勒布推荐的这本书出了中文版,名为《止损》。书中,作者醒悟道:

我现在才了解,他就算不知道绿材木并非漆成绿色,也一样可以成为成功的交易员。因为他买进、卖出的周期很短,只需要一些短期信息即可做决策,诸如订单量、行情变化等等。他不必让那些适合投资人的长期信息干扰他的交易。他知道交易员和投资人是不一样的。

西格尔大约没读过《瓦尔登湖》:

刚劈下来的坚硬的绿色木材,尽管我用得不多,却比其他木料更适合我的用途。

这不影响他赚钱。

无独有偶,管理学之父德鲁克在《旁观者》回忆起一位类似的人物。那是 1930 年代,德鲁克在伦敦一家银行工作,他们公司有位王牌交易员,名叫布宁,画风和塔勒布极其相似(会说 9 种语言、健硕得像个保镖)。布宁做套利交易:

他只对一种股票情有独钟,就是克莱斯勒。而他所交易的是全世界克莱斯勒的股票,比方说在某地买 10000 股,看奥斯陆的行情上涨,就在那儿卖出,或是下午在芝加哥买进,等到第二天早上再看阿姆斯特丹市场交易的情况。
他的脑中仿佛就有一部电脑,不用吹灰之力,马上可以得知利润多寡:例如在中国香港买进 50 000股的克莱斯勒,在阿姆斯特丹以荷兰的基尔德币(guilder)卖出的话,立刻得知利润有多少,连汇率、手续费、利息、运费、保险法、转账的费用和税金等,他都已经计算在内了……每天他都会向合伙人报告,例如:「我们今天赚了 25 000 英镑。」或者说,「今天还不错,有 5000 英镑的利润。」

有天,他交易完,看见德鲁克在埋头苦读:

「你在研究什么?」他问我。
「美国的汽车工业。告诉你一个好消息,看来克莱斯勒在下一年度的表现会相当不错。」
他听后,沉默了半响,然后才开口:「克莱斯勒?是汽车公司呀!我一直以为他们是一家铁路公司呢。」

塔勒布刚入行时也被震撼过:他发现,世界上交易瑞士法郎最多的交易员,并不知道瑞士在哪里。

我的理性世界因此粉碎,就好像我学习的一切不仅是无用的,还是一个规划缜密的骗局……
当我意识到他并非交易员中的特例时,我开始害怕我这些年接受的正规教育在我眼前蒸发。从那一天起,我停止阅读经济报告。

有必要补充说明,这三个例子恰好都集中在一类职业:套利交易员。因此,他们的错误虽然显得「愚蠢」,但无碍大局。毕竟,对套利游戏来说,最重要是套利机会的识别、把握、执行和风险防控。漆成绿色或刚砍下来都是木材,铁路公司和汽车公司都是工业化大公司,瑞士肯定在地球上。只要价值不会像空气币一样突然归零,套利交易风险就可控。

而如果我(外行/book smart)看到布宁(实践者/street smart)以为克莱斯勒是铁路公司,就认为他是傻瓜,那么我才是傻瓜。

类似的逻辑,也可以用在国家实力的比拼上。《旁观者》结尾,德鲁克记录,珍珠港事件爆发不久,他和一群欧洲人在华盛顿,做有关战事的工作。当时,美国军方交给他们「一份极机密的文件」:

我们谨慎小心地打开包裹,发现里面有一本书:第一份有关欧洲国家的情报研究资料,开头第一句话就是「爱沙尼亚人天生就有一夫一妻的倾向。」读了之后,大家哄堂大笑,笑得最大声的就是我们同事中的爱沙尼亚人。

然而,战时、战后,美国相对欧洲诸国形成了压倒性优势。他们对欧洲人的可笑认知,只是无关紧要的错误。

需要避免的错误

除了塔勒布的总结,这几个例子给我的启示如下:做事要抓主要矛盾。不重要的细节,弄错也不会伤害你。

另一边,那些仅仅 book smart 的人(他们写文章时不愿意称自己为书呆子),则常犯对称的、代价惨重的错误:做交易时,熟练掌握细枝末节(绿色木材是什么),但不懂得把握如何交易木头才能赚到钱(关键点)。

举个例子。我一直希望自己人缘更好一些、在社交时更主动活跃一些,而我以前纠结的点是,「我不够好」,所以我打着「社恐」的旗号躲起来。潜意识里,我仿佛认为,人缘是否好,关键在于「我」如何。我得特别好,才配有好人缘。而我始终觉得自己不够好。

写这篇时,我迟缓地意识到,关键是「我为对方提供什么价值」。剩下的部分,虽然不够好,但它们类似「绿色木材是刷了绿漆,还是刚刚从树上砍下」,属于细枝末节。

比如说,如果与我沟通,可以帮助你 1)可理解地、稳妥地多挣很多钱 2)收获快乐 3)总能发现一些 “unknown unknown”,那么,即使我从来不读书、信奉飞天意面神教、养了一群纸片狗并且永远随手乱丢橘子皮,大约你也不太在意。

老实说,这很解放,因为「我不够好」真是一个难以摆脱的信念,但是「我为对方提供什么价值」则是一个清晰、可优化、可迭代的事。

把这件事做到淋漓尽致的,是一位摄人心魄的小说人物。引自短篇小说《永远的尹雪艳》(收录于《台北人》):

尹雪艳有迷男人的功夫,也有迷女人的功夫。跟尹雪艳结交的那班太太们,打从上海起,就背地数落她。当尹雪艳平步青云时,这起太太们气不忿,说道:凭你怎么爬,左不过是个货腰娘。当尹雪艳的靠山相好遭到厄运的时候,她们就叹气道:命是逃不过的,煞气重的娘儿们到底沾惹不得。可是十几年来这起太太们一个也舍不得离开尹雪艳,到了台北都一窝蜂似的聚到尹雪艳的公馆里,她们不得不承认尹雪艳实在有她惊动人的地方。尹雪艳在台北的鸿翔绸缎庄打得出七五折,在小花园里挑得出最登样的绣花鞋儿,红楼的绍兴戏码,尹雪艳最在行,吴燕丽唱《孟丽君》的时候,尹雪艳可以拿到免费的前座戏票,论起西门町的京沪小吃,尹雪艳又是无一不精了。于是这起太太们,由尹雪艳领队,逛西门町、看绍兴戏,坐在三六九里吃桂花汤团,往往把十几年来不如意的事儿一股脑儿抛掉,好像尹雪艳周身都透着上海大千世界荣华的麝香一般,熏得这起往事沧桑的中年妇人都进入半醉的状态,而不由自主都津津乐道起上海五香斋的蟹黄面来。这起太太们常常容易闹情绪。尹雪艳对于她们都一一施以广泛的同情,她总耐心地聆听她们的怨艾及委曲,必要时说几句安抚的话,把她们焦躁的脾气一一熨平。

Paul Graham 常说 “make something people want”,对于想改善人际关系的 nerd,重要的是动手调整,让与自己的关系、与自己相处的体验成为 “something people want”。

爱阅读的你,看到过哪些「无关紧要的错误」?意识到哪些「需要避免的错误」?欢迎来信同我分享。直接回复邮件,或写信至[email protected],均可。

Treasure of the week

周六花 2 个半小时,读完一本图像小说(漫画),《我在伊朗长大》。作者 Marjane 1969年生,在书中以不无幽默地态度记录了自己人生的前 25 年。期间,她经历了 1979 年伊朗政权变更以及之后的两伊战争,叔叔亡于迫害、邻居一家亡于轰炸、姑父亡于战争的附带伤害,她暗恋的男孩上了战场,回来时只剩下半边。她也去奥地利避险、求学 4 年,流浪街头数月,回国后体会到一种撕裂,「在伊朗我是西方人,在西方我是伊朗人」。

无论是战时的恐惧、作为移民的艰辛,还是成长的烦恼、家人的温暖,她都真诚、细致地一一刻画出来。格外推荐给女性朋友们。

我印象很深的一点是,战争中,当局严禁一切聚会,宗教也禁止饮酒,但他们总是冒着被羁押的风险举办派对、自酿葡萄酒。

尽管危机四伏,但派对依然不断。有些人说:没有聚会,心理上将难以承受。另一些人补充说:没有派对,我们还不如现在就把自己活埋了呢。

《黑天鹅》中,塔勒布也提到,黎巴嫩内战时,人们会频繁地聚会,因此追求奢华。我起初觉得不可思议,后来领悟到,这是动荡世界中人们能把握的少数乐趣。

欢迎过去一周新加入的 48 位读者!点此订阅,与 2804 位读者一起「富于理性」。谢谢 limboy 推荐我的 newsletter,并悉心梳理、反馈

可以把社会比作一个池塘,有些池塘比较干净,可以在里面嬉水和游泳,有些池塘的环境则差一些,你不想涉足于其中,但又生活在其中。可以造一艘船,船没有让你离开池塘,但进行了有效隔绝。这个船就是你热爱的事业,可以为其他人带来价值的事业。

Bon voyage!

不二

[email protected]

不想再收到来自 富于理性by不二 的邮件?可以点击退订
logo竹白提供支持

本文转自: https://www.inoreader.com/article/3a9c6e7580b86bab
仅做个人收藏,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