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xaw | 白熊阿丸 : 谈谈互联网中的非理性争论

本文转自: https://blog.bxaw.name/archives/The-Irrational-Debates-on-the-Internet.html
仅做个人收藏,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经常在网上遇到一些焦点问题时,总有不少持着强烈主观臆断的人群,不讲逻辑与事实进行情感发泄。通常这些人群无法进行有效的沟通,因为对方根本不会听进去你说了什么。如果使用严谨的事实与逻辑进行反驳,对方可能还会被戳到痛处般对你个人进行言语侮辱和人身攻击。

这让我想到之前有人总结过一种「中国逻辑」:

问态度,不问事实;问动机,不问是非;问亲疏,不问道理。

用大白话来讲,这些人:

  1. 问态度,不问事实:更关注人们的态度和立场,而不是事件的具体事实。
  2. 问动机,不问是非:更在意动机背后的原因,而不是事情的对错。
  3. 问亲疏,不问道理:更注重关系的亲疏远近,而不是道理的本身。

在这种逻辑下,事实不重要,重要的是其他人要与自己站在同一个阵营上。当然,我认为这个叫「中国逻辑」并不是一个恰当的命名,因为这种逻辑虽然在中国比较广泛存在,但不代表在其他国家并不存在,冠以「中国」二字,未免存在一些地域歧视。

好奇心驱使我,想看看是否有人对这种「中国逻辑」产生异议,果然在知乎看到了有人提出了这个。有人看到这个逻辑被冠以「中国」两字,便开始站立场,认为提出这个观点的人是一个「崇洋媚外」支持美国的人, 并提出了如下的反驳:

怎么评价美国逻辑,问左右不问行为;问黑白不问对错;问利益不问意义?

解释一下,大概可以理解为:

  1. 问左右不问行为:更关注政治立场(左派或右派),而不是具体的行为。
  2. 问黑白不问对错:更强调立场的鲜明(黑或白),而不是事情的对错。
  3. 问利益不问意义:更重视利益,而不是事情的意义或价值。

当我看到这个回答的时候,第一感觉是:为什么要通过说明其他人也不合理,来证明自己是正确的?这种反驳方式通常可以被理解为一种“转移注意”(Whataboutism)或“指责对方”(Tu Quoque)逻辑谬误。

转移注意“那他呢”(Whataboutism)逻辑谬误

「Whataboutism」这种逻辑谬误指的是,在面对批评或指控时,他们并不直接回应或辩解,而是通过指出其他人在某些方面也存在的类似或更严重的问题,来转移注意力、减弱批评力度或为自己辩护,试图将焦点从自身问题转移到其他问题上。

A: “你不应该在工作时间刷微博。”
B: “上次C也这么做了,你怎么不去说他?”

在这个例子中,B并没有直接回应A的批评,而是转而批评C,从而转移了讨论的焦点。在B认为,因为C也存在类似的行为,所以自己的行为也是具有「正当合理」「无需批评」的。这种反驳方式通常存在下述问题:

  1. 转移焦点:通过引入其他问题来避开原始问题的正面回答。
  2. 模糊责任:试图通过指出他人的错误来减轻自身的责任。
  3. 破坏对话:这种策略往往会导致讨论的偏离,无法解决核心问题。

因此,「Whataboutism」一般被视为一种逻辑谬误,因为它试图通过转移话题来回避问题本身,而不是直接应对或解决问题。这种策略可能会使讨论变得无效,无法达成实际解决方案。

指责对方“你也如此”(Tu Quoque)逻辑谬误

而「Tu Quoque」这种逻辑谬误属于个人攻击的一种。它通过指出对方(批评人)在行为或言论上的矛盾,试图削弱对方的论点,而不是直接回应或反驳对方的论据。

还是用上述的AB来举例子:

A: “你不应该在工作时间刷微博。”
B: “上次你也这么做了,你怎么有资格来说我?”

「Tu Quoque」谬误的关键问题在于它偏离了讨论的中心。虽然指出对方的伪善行为可以揭示对方的不一致性或不诚实,但这并不直接影响原本的论点的真伪或有效性。一个论点是否成立,应该基于逻辑和证据,而不是提出论点者的个人行为或特征。

  1. 个人攻击性质:集中在对方个人行为或言论的矛盾之处,试图通过揭示这种矛盾来削弱对方的论点,而不是直接回应对方的论据。
  2. 转移注意力:这种谬误通过将注意力从讨论的主要论点转移到对方的行为上,使得讨论偏离了中心问题。
  3. 伪善指责:通常伴随着对对方伪善行为的指责。通过指出对方没有遵循自己所倡导的行为标准,试图暗示其论点不值得信赖或采纳。
  4. 逻辑缺陷:没有直接解决或反驳对方的论点,而是依赖于对方行为的一致性。即使对方确实表现出行为矛盾,这也并不自动否定其论点的有效性。

回到上述的辩论中,当有人指出「中国逻辑」中的问题时,反驳者通过强调「美国逻辑」中的问题来回应,试图表明批评者无权批评,因为他们自身也存在问题。

在心理学中,这种反驳方式可能是为了减少认知失调。认知失调指的是当一个人同时持有两种互相矛盾的信念或态度时所产生的心理不适。通过指出对方的问题,可以减轻自己面对的矛盾和不适。而转移注意和指责他人也可以视为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帮助个体避免直接面对可能对自我形象或群体形象产生威胁的信息。同时,这种反驳方式也反映了群体认同感,通过强调对方的问题,可以强化自身对所属群体的认同和忠诚,来保护群体的形象和自尊。

从负面的方面考虑,这样的逻辑谬论的目的也是通过反问和指责他人来为自己的不道德行为寻找借口。其核心在于通过指出他人的类似行为,来减轻自身行为的不道德性,从而为自己找到心安理得的理由。这种手段不仅在逻辑上是一种转移注意力的策略,还在心理上帮助实施者摆脱道德困境,达到一种道德虚无主义的状态。这种实用主义手段不仅模糊了是非界限,还助长了不负责任的行为和态度。

引用我看到的一个人所说:

Whataboutism 的精髓在于将“烂”变成纯粹相对的东西。
再烂的东西,一旦有了更烂的做对比,仿佛就有底气说自己不烂。
不是这样的,都很烂,烂得各有千秋。死去的生命、他人的不幸不是用来比较谁更优越,而是用来反思各自宣扬的这一套,怎么做才能不这么烂。
抱着这样的目的,比较才算有点意义,也才有进步的动力。

事实上,上述所谓的「中国逻辑」和「美国逻辑」也并不仅限于中美两国,在全球范围内也可能存在类似的现象。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在思维和逻辑方式上会有显著差异。这些差异并非某一特定文化所独有,而是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地。所以将某种「逻辑谬误」扣上「中国」或者「美国」的地域帽子,都是不合适的。

不同的人都有其独特的逻辑和思维方式,这和其所处的文化环境有很大的关联。这些逻辑和思维方式在其文化背景下有其合理性和适应性。理解和尊重这些差异是进行自我反思的前提。尽管不同文化有不同的逻辑倾向,但人类心理的某些方面是普遍的,如趋利避害、寻求认同等。类似的逻辑现象在不同文化中都会出现,只是表现形式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