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的真实价值

做2008年《环球企业家》创新特刊时,我问一些朋友,谁适合做封面,大家的答案大多是:Facebook的Mark Zuckerberg,或Steve Jobs。

恕我无能,暂时都没采访到这两位,不过,补偿的方法是,让中国最熟悉Facebook的人,王兴来谈Facebook。

我把这个想法发给王兴,他跟我说,嘿,别闹了,中国有不少人认为王兴是最不创新的人。

...

做2008年《环球企业家》创新特刊时,我问一些朋友,谁适合做封面,大家的答案大多是:Facebook的Mark Zuckerberg,或Steve Jobs。

恕我无能,暂时都没采访到这两位,不过,补偿的方法是,让中国最熟悉Facebook的人,王兴来谈Facebook。

我把这个想法发给王兴,他跟我说,嘿,别闹了,中国有不少人认为王兴是最不创新的人。

但我还是坚持让他写:外界看到的,是王兴做校内海内两家网站,都是赤果果的模仿Facebook,外界看不到的,是模仿一个东西到原汁原味,又让中国用户不觉得隔膜,并不容易——王兴绝对是我所认识到他这一代创业者里,最有宏观思辩能力的人,我觉得这是他能够把这两个网站模仿到位的一个必要条件。

同时,王兴是个颇懂得变通的人,就像这篇文章里说的,他做校内时,“更像是MySpace而不是Facebook”,这是外界看不到的。而现在他做海内,说实话,海内是Facebook,但海内的沟通方法,是Twitter——所以海内的内部交流效果还不错,影评功能也比较容易普及。在我看来,这都是王兴聪明的地方。

评论家不太容易宽容。但我总觉得,以前大家老说中国电影没意思,真是没意思到谷底了,几个导演出来模仿好莱坞模式,也就成功了。中国互联网当然欢迎创新,但如果连人家的皮毛都还学不通透,创新就是妄想。

所以,王兴谈Facebook,我个人是相当推荐的。

Facebook的真实价值
重新理解这个让你联系熟人的网络平台价值150亿美元的理由

作者:王兴 出处:《环球企业家》2008年1月5号刊

Facebook最近很红,媒体报道很多。但我估计国内大多数人还没有亲身体会到它好在哪里,只知道它很贵。

贵是显而易见的。10月底,微软花2.4亿美元买了Facebook1.6%的股份,这意味着Facebook的估值达到了惊人的150亿美元。紧随其后,李嘉诚旗下的基金会也按相近的估值向Facebook投资了6000万美元。相比之下,2006年秋天Google收购YouTube的价格是16.5亿美元;再早一些,2005年秋天新闻集团收购MySpace的价格是5.8亿美元。单就估值来说,Facebook已远远超出了同在Web2.0领域的几个大哥哥。

同时,它的影响力也是巨大的。现在Facebook在美国已经给很多行业带来了威胁,比如说做婚恋交友的match.com流量呈现下降趋势,同样的,受到威胁的还有照片分享网站,甚至包括即时通讯和邮箱服务——这些应用在它的平台上都可以实现。

但Facebook的好处不是一下子能体会到的。初看,它的首页没有任何吸引人的内容,只是几句话的文字介绍。注册之后,整个网站朴素到有点寒碜,基本功能也和其它社交网络并无区别,不外乎有个人空间、日志、相册、群组等等。就算你很有诚意想要认真体验一下,如果没有一帮真的认识的朋友在Facebook上,恐怕也很难找到感觉。

这正是Facebook的特点,它不是一个让你认识陌生人的交友网站,而是一个联系你和身边朋友的网络交流平台。这就像电话一样:如果只有你一个人有电话,那么它并没有用处;只有当你需要联系的人也装了电话之后,电话的用处才体现出来;而且,有电话的人越多,电话的用处越大。这就是“网络效应”。Facebook也是如此,用的人越多,它的用处越大。

简单说来,Facebook最大的魅力和威力正是提供了一个平台——以个人为中心在网上真实全面的展开生活的平台。它先从“真实”入手,然后通过提供开放接口来实现“全面”。真实很重要。比如大型网络游戏也是一个虚拟社区。一个上网的人可以同时用多个虚拟社区,可以相对容易地从一个虚拟社区迁移到另一个虚拟社区,但是多数人可能只会用一个“真实”的社区。

事实上,我对Facebook的理解也是一步一步来的。

2003年冬天,我在网上闲逛时看到了friendster.com,开始接触SNS。整个2004年和2005年,我对国内国外SNS的动向始终保持着关注,因此我在2004年就听说了Facebook,当时我以为这只是又一个SNS,和其他并无二致。2005年上半年时,我利用我当时还没过期的美国大学邮箱udel.edu注册了Facebook帐号。进去逛了一圈之后,我依然不觉得它有什么过人之处。事后想来,正是因为那时我在美国的同学要么已经毕业了,要么就还没用这个,所以没有任何感觉。毕竟在Facebook上,如果只是看,而没有参与其中,确实很难找到感觉。

2005年下半年,Facebook虽然势头没能超过MySpace,但是已经算是发展得很不错了。我们那时候回过头来开始仔细端详Facebook,觉得它有两大优势,第一是它是一个真实的人际网络,第二是它有一个高质量的人群,用户都是大学生,非常纯粹,所以算是看出了一点它的价值。不过它当时的功能确实是非常简单,连相册都没有。它都是跟随着学期的更迭来做一些升级和改版,比如在2005年9月的那个新版本才做了相册。

从本质上而言,Facebook就是一个通讯平台,可以高效传播信息。在美国,年纪大一些的人都用电子邮件进行沟通,年轻一些的用即时通讯比较多,更年轻的就喜欢泡社交网络了。因为最常见的即时通讯是闭合的联络,仅仅是一对一,其他人看不到,而社交网络有着更大的开放性。

对于美国学生,Facebook也是一个很熟悉的名字。它最初指的是大学里面的一本小册子,相当于新生必读那样的,上面都是新生的照片、介绍等信息。这就使得这个网站一出来,不用太多去强调其真实性,大家很容易就理解了,就把真实的资料填上去了。而它可以说也不需要传统的营销和推广方式。在哈佛,Facebook开始就是往每个宿舍楼群发邮件,大家一上去能看到认识的人,还可以把一个链接群发给一些即时通讯上的好友,这样用户的人际网络其实就移到Facebook上来了。

而校内的发展虽然和Facebook大方向一致,但回过头来总结,发展方式却有很大区别的,我们很大程度上是打着Facebook的旗号在做MySpace。为什么这么说呢,最重要的区别是:到底是把之前就存在的关系迁移到这个平台上来,还是在这个平台上建立新关系。事实证明,前者是更稳定也是更具长远发展性的。

当时做校内时,为了提高用户活跃度,我们做了很多Facebook没有的功能,比如你可以看到其他学校学生的名字和资料、能看到谁看了你的页面及校园人气之星等等??

这能让你认识很多在现实生活中不认识的人,使你快速添加很多好友,短期内对提高用户使用的热度很有效。但是这种新鲜感持续的时间不会太长,因为在这上面认识的人,关系还是不牢,时间长了热度过了也就觉得没意思了。就像QQ一样,大家开始都在上面加很多不认识的人、随意聊天,但是时间一久就发现没意思,但是上面所加的人已经很乱了。这种情况下,有些人愿意认真去清理好友名单,有些人可能就直接选择迁移到其他即时通讯上了。

相比之下,Facebook更注重隐私。就是说,除了你所认识的好友以及和你同校的人,你看不到其他人的列表和信息。同时,它也不推任何明星,哪怕是草根明星。

因此,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