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7-本周新产品发现和思考

Sococo——远程并安排工作

产品链接:

https://www.sococo.com/

产品简介:

Sococo是一个在线工作场所,分布式团队可以每天并肩工作。无论团队成员身在何处。在大厅里、在校园里、或者在地球的另一端——在在线办公室中进行工作远比同一个房间内工作更有效率。

我的思考:

最近远程办公、元宇宙的概念都很火。Sococo这个产品你可以把他称作“元宇宙+工作”,他的概念是将工作场景投射到网络空间中,各种日程安排、项目管理工具全部内置,诸如视频会议,私聊视频沟通等功能在这里也都有。

其实最大的改变是,跨部门沟通的时候,可以像真实办公室中一样,看到别人在做什么。比如运营部门来找产品经理来问需求,但可以看到产品经理们都在会议室开会,这个时候他肯定就不会再去打扰,而是发一条私聊说一会儿找你,等你到办公桌上后他才过来找你。

从这个角度来说,这种产品有一定的可取之处。但如果我是这个办公室中的一员,我可能会觉得一方面有过家家的感觉,另一方面也比较讨厌在独处工作的时候像办公室一样,远程工作最大的效率提升对我来说,可能是对于时间的自由安排,而这个又把这部分毁掉了。

所以我认为对于这种“元宇宙”产品,办公场景可能并不是一个很好的想法,我脑海里最棒的一个idea可能就是远程讲座。讲座在现实中有一个大问题在于不好协调时间和空间,而远程方式其实解决了这样一个时间空间协调方面的缺陷,但同样带来新的问题:距离感带来的互动性和参与感不足。

我认为作为讲述者,能看到这种人员排排坐,已经是比较好可以去激发他进行主动互动了。可以再增加一些远程场景的小互动,比如文字气泡发言:用于不打断情况下的主动提问或告知,比如临时投票,用于在场调查,完全不用视频的情况下,做一个很好的讲座。

或者远程授课也不错,各种教学互动也可以用这种方式来进行,至于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给老师一个小的空间去看轮换而不是现在大部分产品一样,给他一排摄像头。


Pitch——你的下一份PPT何必是PPT

产品链接:

https://pitch.com/

产品简介:

将演示文稿转变为富有表现力的视频叙述,并通过链接共享给任何一个人

我的思考:

首先要说,这个产品对于国内市场来说,价值很大,绝对是一个产品创业极好的机会。但他的初始定位稍有问题,因为他们的介绍视频里,认为这个东西是用来做会议互动的,让每个人都可以对PPT里的内容做视频点评…老外的脑回路啊…

在我看来这个产品解决了一个重大的问题就是产品销售。我作为一个toB产品经理,经常性的遇到销售要带我给客户讲产品介绍PPT,因为销售讲不来。

但销售不会带一个视频过去,因为没有,这是个大问题,产品这个事情一般是人通过产品与人沟通,但销售这个事情更多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所以带一个视频过去,没人会仔细听你视频里的声音,何况一会儿就需要按一下暂停键。

所以我认为可以有这样一款产品,可以像https://elai.io/这个产品一样根据一个文稿来生成一个可以以假乱真的人头,然后像pitch一样把这个人头嵌进PPT里进行讲解。这样就达到了既有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有能保障很好的标准化产品介绍的效果。

因为每一页PPT本身就是一个 talktime,除非客户在讲解的时候就要打断进行讨论,我认为这种情况会比较少,所以就能起到80%以上的人与人沟通的效果+100%的产品销售标准化,我认为这是一个比较大的提升。

各位读者有兴趣的话,可以直接做成一个SaaS平台进行toB的销售,跟项目管理工具、设计工具一个模式进行销售。甚至可以基于这个产品做一个交易平台,用户的基础PPT可以被PPT制作专家进行修改和打磨。

真的是很棒的一个产品创业机会,扩展性也很强,我很推荐把这个产品做出来,也欢迎有想法的同学联系我深入沟通。


Inserve——订你最喜欢的餐厅位置

产品链接:

https://inserve.co/

产品简介:

Inserve的开发者认为现在的餐厅订座系统都太糟糕了,他总是遇到明明订了桌子,但等他到的时候服务生又领他到他不喜欢的位置去就坐,所以他开发了一个订座的产品demo。

我的思考:

大家可能也会好奇,为什么美团只给我们提供排号功能而不提供订座功能,中国人没有这个需求吗?我在思考后得出了一个结论,就是美团做的是全渠道生意,排号功能更适用于大部分的用餐场景,所以最终他们选择了排号。

订座的场景确实有,而且美团也不是看不到,他们在16、17年面向海外市场尝试做了一个产品叫 Opentable,功能还可以但似乎运营不是很好挂掉了。

我举自己的一个例子。我偶尔会和朋友去网咖上网打游戏,一般情况下我会直接通过网喵去进行订座,但我大部分情况下只会找2人包间、甚至两人的时候也会订3人包间。

另外一个例子就是节日中和女朋友去吃人均消费比较高一点的餐厅,有一次就出了岔子,女朋友很不高兴,原因就是位置太差了,在整个餐馆的中间,到处都是人,而她想做窗边又没有位置了。

从这两个例子中其实我们可以看到,订座的需求来源于对价格的不敏感,而大部分需求下我们都是价格较为敏感的用户,所以也难怪美团会选择更加便捷的排号功能而非订座。

但这部分需求还是存在且暂时未被满足的,我认为比较合适的一个产品形态是做一个toB的中高端餐厅预定系统,类似于KFC、金拱门之类的小程序。

像什么最近中餐日作之类的B王餐厅,说白了就不是去吃饭的,是去拍照的,餐厅的位置选择还是比较重要,他们也会认为单独做一个小程序来进行会员预定管理是个有B格的事情。

除了餐厅以外,一些桌游吧、酒吧、足球吧也是可以去尝试的商业品类。尤其是一些清吧,我在成都,我去酒吧的话一般会选择二麻那种清吧,因为一是没有蹦迪的摇头的,二是没什么卡座、开酒、低消之类的概念,总之比较适合和朋友聊天喝酒,这种酒吧的位置预定我认为也有不错的需求。


Teem ——和喜欢的场景生活

产品链接:

https://v2ex.com/t/844334

产品简介:

陌生人社交产品,这个产品的概念是:如果两个人在同一个城市,你可以选择你现在想要做的事情,比如说喝咖啡,或者说去看电影。另一个人也选择了喝咖啡,或者看电影,就可以进行匹配。系统将自动选择一个双方距离比较近的咖啡店或者电影院。

我的思考:

这个产品是坛友开发的,邀请我进行评价,所以我们尽量说的全面一点,当然这个是之前写的,这里把文字重新整理后发了出来。

陌生人社交的关键:首先我们得知道为什么陌生人社交往往沦为约炮,并不是用户质量问题,而是当你面对一个没有任何交集的陌生人的时候,你对 TA 无欲无求,因为你们之前没有任何交集,大概率也不会产生任何“利益”,所以自然而然的去关注到“原始需求”——性。

我们可能会有这样的体验:有的时候闲下来无聊,专门发一个顺风车的订单,也不为了赚钱,只是享受一下和陌生人的交流时光。

很明显这属于马斯洛需求理论中更高级层次的需求,所以,我们产生的这种和陌生人的表达欲望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安全感。自己的车子、自己能掌握的路线给我们带来了安全感,而这部分安全感,作为顺风车乘客,尤其是女乘客是没有的。所以在顺风车行程中有时候司机聊天性质很高,但乘客有的时候根本不想理人。

所以说,陌生人社交最难的一个点是在于将安全感建立起来或者针对安全感需求的不同去把人群分出来,只筛选安全感需求低的用户。

市场的相关产品:市面上大部分的陌生人社交产品,诸如陌陌、探探之类。都放弃了建立足够的安全感壁垒,之瞄准安全感需求低的用户,依靠”性“去驱动匹配和线下约见。

当然也不完全是这样,我描述一个我认为比较成功的产品细节,他不是个独立的产品,而是网易云音乐中的一个小模块——一起听。

大概就是你可以在听歌的时候匹配一个人来一起听几首歌,一开始匹配到的人你是无法查看他的网易云资料的,只能看见个头像图标,5 分钟后可以解锁聊天功能来进行互动聊天,X 分钟后可以查看这个人的网易云个人资料,再 X 分钟后可以查看对方和自己当前的位置和距离。这样就完了,你可以跟他聊天,然后加好友继续聊或约见。

这个产品的设计里面最精华的点是 通过正在听的歌曲和双方的歌单,来匹配了一个音乐口味比较相似的人,然后通过功能的解锁来进一步的引导互动,提高双方的安全感,直到最后,要不要约见,给你们自己选择。

我认为这个是做出来一点东西的,至少他的出发点并不是”性“。

分析:然后我们谈一下 teem 这个产品。可以看出teem这个产品想做的是比”性“更高层次的社交,基于兴趣和话题去建立信任关系,他的机制有两个重点。

第一是 无法聊天。因为作者认为陌生人社交,是聊不出什么东西的,所以干脆砍掉了聊天,照片满意+地点满意,直接了当的就进行见面。

我认同陌生人社交聊不出来什么话题这个事情,但对砍掉聊天这个机制不是很赞同。就是刚才说的安全感问题。

探探之类的你主观觉得很低级的约炮软件将聊天做成必选项是因为能够通过聊天,至少判断这个人是不是个有仇恨、暴力之类的强烈危害性格。一个女性通过聊天能判断出至少没有强烈危害之后,会想着最多也就是见面后对方提出约炮,我不同意就跑路,所以会有约见的安全感。

第二个机制就是基于想做一件事去进行匹配,我认为达不到线下约见的那个高度。

一年365天,全世界有70亿人口,所以每天都有几百万的人过生日,但跟我有什么关系呢。同理,一个城市有那么多想去喝咖啡的,看电影的,关我什么事?

如果你认为后续不是还有照片吗?好吧,基于长得好不好看去,这东西不又是被你鄙夷的基于”性“目的的陌生人社交了么。

所以我认为这个产品缺少了一个基于某个点进行匹配的方式,单纯当下时间想做某个事情并不能看出两个人的灵魂相似或兴趣相投,一定是通过某个东西能够有体现的,比如社交资料之类的。

建议:我的建议是,要么根据上述两个理由通过某种机制去补充上缺失的安全感和约见动机。要么我们调整产品定位。为什么说可以调整定位呢?

简单点说我认为不能建立起安全感的情况下就去约见,应该是一个冒险,所以产品定位应该是类似一种挑战类的产品,目的是通过回顾一次又一次的刺激的冒险来让用户持续的使用。

还有一个重点就是某个品类下的随机地址,我认为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冒险元素,与其做成 dating 类型的东西,不如干脆点,把两个人撮合到一起,去完成某项挑战,这样更符合这个产品能够将吸引的用户群体的喜好。

另外,作者关于如何提高用户安全感的一句话我认为有误区。

”所以我认为提高作假的门槛即可,比如虚假资料受到举报封号后,不能再注册账号,或者再注册账号成本很高(同一微信号及关联的手机号不能再次登录)。“

一个这么小的产品本身能提供的价值对于用户来说没有那么大,或者说可代替性很强。

用户不会给这个产品那么多试错机会。危机发生后的处理只能作为清理社区垃圾来使用,你需要当作受骗的这个用户就永远流失掉了。


写在最后

【值得看】栏目应该有3周没有更新了,但很遗憾,除了上面写的三个产品我认为很有意思,最近各个渠道发布的新产品都显得很常规。

虽然确实有一些比较有意思的产品值得去进行体验和使用,但它既不符合这个栏目中”灵感“的要求,也不符合”高超产品设计技巧“的要求。

但我发现之前写过的有些项目灵感有国内开发者做出来了,这里做个分享。

vol.1-值得看:本周新产品发现与思考 中发的Stride -让跑步变成攻城略地这篇,有人做出来了个IOS端产品叫:天天跑步

Vol.4-本周新产品发现和思考 发的Melink – 你的数字名片这篇,有人做出来个产品叫:Muselink

无论作者是否看过产品鸭周刊,也都侧面证明了 【值得看】这个栏目的内容是具有一定价值的,否则也不会有人愿意投入资源去把他做出来。

本周一有个发送事故,但还是根据我们的更新计划把这篇文章赶出来了,希望能够帮到你,如果你有任何想交流的,回复这封邮件我就能收到消息,或者可以联系我的微信: Madlifer1337。

如果你认为这篇文章可以帮助到其他人,希望可以在你的社交媒体中分享本篇文章或产品鸭周刊,不胜感激。

🔗 点击在浏览器中访问以下内容

vol.7-本周新产品发现和思考

头像Madlifer

Sococo——远程并安排工作

产品链接:

https://www.sococo.com/

产品简介:

Sococo是一个在线工作场所,分布式团队可以每天并肩工作。无论团队成员身在何处。在大厅里、在校园里、或者在地球的另一端——在在线办公室中进行工作远比同一个房间内工作更有效率。

我的思考:

最近远程办公、元宇宙的概念都很火。Sococo这个产品你可以把他称作“元宇宙+工作”,他的概念是将工作场景投射到网络空间中,各种日程安排、项目管理工具全部内置,诸如视频会议,私聊视频沟通等功能在这里也都有。

其实最大的改变是,跨部门沟通的时候,可以像真实办公室中一样,看到别人在做什么。比如运营部门来找产品经理来问需求,但可以看到产品经理们都在会议室开会,这个时候他肯定就不会再去打扰,而是发一条私聊说一会儿找你,等你到办公桌上后他才过来找你。

从这个角度来说,这种产品有一定的可取之处。但如果我是这个办公室中的一员,我可能会觉得一方面有过家家的感觉,另一方面也比较讨厌在独处工作的时候像办公室一样,远程工作最大的效率提升对我来说,可能是对于时间的自由安排,而这个又把这部分毁掉了。

所以我认为对于这种“元宇宙”产品,办公场景可能并不是一个很好的想法,我脑海里最棒的一个idea可能就是远程讲座。讲座在现实中有一个大问题在于不好协调时间和空间,而远程方式其实解决了这样一个时间空间协调方面的缺陷,但同样带来新的问题:距离感带来的互动性和参与感不足。

我认为作为讲述者,能看到这种人员排排坐,已经是比较好可以去激发他进行主动互动了。可以再增加一些远程场景的小互动,比如文字气泡发言:用于不打断情况下的主动提问或告知,比如临时投票,用于在场调查,完全不用视频的情况下,做一个很好的讲座。

或者远程授课也不错,各种教学互动也可以用这种方式来进行,至于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给老师一个小的空间去看轮换而不是现在大部分产品一样,给他一排摄像头。


Pitch——你的下一份PPT何必是PPT

产品链接:

https://pitch.com/

产品简介:

将演示文稿转变为富有表现力的视频叙述,并通过链接共享给任何一个人

我的思考:

首先要说,这个产品对于国内市场来说,价值很大,绝对是一个产品创业极好的机会。但他的初始定位稍有问题,因为他们的介绍视频里,认为这个东西是用来做会议互动的,让每个人都可以对PPT里的内容做视频点评…老外的脑回路啊…

在我看来这个产品解决了一个重大的问题就是产品销售。我作为一个toB产品经理,经常性的遇到销售要带我给客户讲产品介绍PPT,因为销售讲不来。

但销售不会带一个视频过去,因为没有,这是个大问题,产品这个事情一般是人通过产品与人沟通,但销售这个事情更多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所以带一个视频过去,没人会仔细听你视频里的声音,何况一会儿就需要按一下暂停键。

所以我认为可以有这样一款产品,可以像https://elai.io/这个产品一样根据一个文稿来生成一个可以以假乱真的人头,然后像pitch一样把这个人头嵌进PPT里进行讲解。这样就达到了既有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有能保障很好的标准化产品介绍的效果。

因为每一页PPT本身就是一个 talktime,除非客户在讲解的时候就要打断进行讨论,我认为这种情况会比较少,所以就能起到80%以上的人与人沟通的效果+100%的产品销售标准化,我认为这是一个比较大的提升。

各位读者有兴趣的话,可以直接做成一个SaaS平台进行toB的销售,跟项目管理工具、设计工具一个模式进行销售。甚至可以基于这个产品做一个交易平台,用户的基础PPT可以被PPT制作专家进行修改和打磨。

真的是很棒的一个产品创业机会,扩展性也很强,我很推荐把这个产品做出来,也欢迎有想法的同学联系我深入沟通。


Inserve——订你最喜欢的餐厅位置

产品链接:

https://inserve.co/

产品简介:

Inserve的开发者认为现在的餐厅订座系统都太糟糕了,他总是遇到明明订了桌子,但等他到的时候服务生又领他到他不喜欢的位置去就坐,所以他开发了一个订座的产品demo。

我的思考:

大家可能也会好奇,为什么美团只给我们提供排号功能而不提供订座功能,中国人没有这个需求吗?我在思考后得出了一个结论,就是美团做的是全渠道生意,排号功能更适用于大部分的用餐场景,所以最终他们选择了排号。

订座的场景确实有,而且美团也不是看不到,他们在16、17年面向海外市场尝试做了一个产品叫 Opentable,功能还可以但似乎运营不是很好挂掉了。

我举自己的一个例子。我偶尔会和朋友去网咖上网打游戏,一般情况下我会直接通过网喵去进行订座,但我大部分情况下只会找2人包间、甚至两人的时候也会订3人包间。

另外一个例子就是节日中和女朋友去吃人均消费比较高一点的餐厅,有一次就出了岔子,女朋友很不高兴,原因就是位置太差了,在整个餐馆的中间,到处都是人,而她想做窗边又没有位置了。

从这两个例子中其实我们可以看到,订座的需求来源于对价格的不敏感,而大部分需求下我们都是价格较为敏感的用户,所以也难怪美团会选择更加便捷的排号功能而非订座。

但这部分需求还是存在且暂时未被满足的,我认为比较合适的一个产品形态是做一个toB的中高端餐厅预定系统,类似于KFC、金拱门之类的小程序。

像什么最近中餐日作之类的B王餐厅,说白了就不是去吃饭的,是去拍照的,餐厅的位置选择还是比较重要,他们也会认为单独做一个小程序来进行会员预定管理是个有B格的事情。

除了餐厅以外,一些桌游吧、酒吧、足球吧也是可以去尝试的商业品类。尤其是一些清吧,我在成都,我去酒吧的话一般会选择二麻那种清吧,因为一是没有蹦迪的摇头的,二是没什么卡座、开酒、低消之类的概念,总之比较适合和朋友聊天喝酒,这种酒吧的位置预定我认为也有不错的需求。


Teem ——和喜欢的场景生活

产品链接:

https://v2ex.com/t/844334

产品简介:

陌生人社交产品,这个产品的概念是:如果两个人在同一个城市,你可以选择你现在想要做的事情,比如说喝咖啡,或者说去看电影。另一个人也选择了喝咖啡,或者看电影,就可以进行匹配。系统将自动选择一个双方距离比较近的咖啡店或者电影院。

我的思考:

这个产品是坛友开发的,邀请我进行评价,所以我们尽量说的全面一点,当然这个是之前写的,这里把文字重新整理后发了出来。

陌生人社交的关键:首先我们得知道为什么陌生人社交往往沦为约炮,并不是用户质量问题,而是当你面对一个没有任何交集的陌生人的时候,你对 TA 无欲无求,因为你们之前没有任何交集,大概率也不会产生任何“利益”,所以自然而然的去关注到“原始需求”——性。

我们可能会有这样的体验:有的时候闲下来无聊,专门发一个顺风车的订单,也不为了赚钱,只是享受一下和陌生人的交流时光。

很明显这属于马斯洛需求理论中更高级层次的需求,所以,我们产生的这种和陌生人的表达欲望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安全感。自己的车子、自己能掌握的路线给我们带来了安全感,而这部分安全感,作为顺风车乘客,尤其是女乘客是没有的。所以在顺风车行程中有时候司机聊天性质很高,但乘客有的时候根本不想理人。

所以说,陌生人社交最难的一个点是在于将安全感建立起来或者针对安全感需求的不同去把人群分出来,只筛选安全感需求低的用户。

市场的相关产品:市面上大部分的陌生人社交产品,诸如陌陌、探探之类。都放弃了建立足够的安全感壁垒,之瞄准安全感需求低的用户,依靠”性“去驱动匹配和线下约见。

当然也不完全是这样,我描述一个我认为比较成功的产品细节,他不是个独立的产品,而是网易云音乐中的一个小模块——一起听。

大概就是你可以在听歌的时候匹配一个人来一起听几首歌,一开始匹配到的人你是无法查看他的网易云资料的,只能看见个头像图标,5 分钟后可以解锁聊天功能来进行互动聊天,X 分钟后可以查看这个人的网易云个人资料,再 X 分钟后可以查看对方和自己当前的位置和距离。这样就完了,你可以跟他聊天,然后加好友继续聊或约见。

这个产品的设计里面最精华的点是 通过正在听的歌曲和双方的歌单,来匹配了一个音乐口味比较相似的人,然后通过功能的解锁来进一步的引导互动,提高双方的安全感,直到最后,要不要约见,给你们自己选择。

我认为这个是做出来一点东西的,至少他的出发点并不是”性“。

分析:然后我们谈一下 teem 这个产品。可以看出teem这个产品想做的是比”性“更高层次的社交,基于兴趣和话题去建立信任关系,他的机制有两个重点。

第一是 无法聊天。因为作者认为陌生人社交,是聊不出什么东西的,所以干脆砍掉了聊天,照片满意+地点满意,直接了当的就进行见面。

我认同陌生人社交聊不出来什么话题这个事情,但对砍掉聊天这个机制不是很赞同。就是刚才说的安全感问题。

探探之类的你主观觉得很低级的约炮软件将聊天做成必选项是因为能够通过聊天,至少判断这个人是不是个有仇恨、暴力之类的强烈危害性格。一个女性通过聊天能判断出至少没有强烈危害之后,会想着最多也就是见面后对方提出约炮,我不同意就跑路,所以会有约见的安全感。

第二个机制就是基于想做一件事去进行匹配,我认为达不到线下约见的那个高度。

一年365天,全世界有70亿人口,所以每天都有几百万的人过生日,但跟我有什么关系呢。同理,一个城市有那么多想去喝咖啡的,看电影的,关我什么事?

如果你认为后续不是还有照片吗?好吧,基于长得好不好看去,这东西不又是被你鄙夷的基于”性“目的的陌生人社交了么。

所以我认为这个产品缺少了一个基于某个点进行匹配的方式,单纯当下时间想做某个事情并不能看出两个人的灵魂相似或兴趣相投,一定是通过某个东西能够有体现的,比如社交资料之类的。

建议:我的建议是,要么根据上述两个理由通过某种机制去补充上缺失的安全感和约见动机。要么我们调整产品定位。为什么说可以调整定位呢?

简单点说我认为不能建立起安全感的情况下就去约见,应该是一个冒险,所以产品定位应该是类似一种挑战类的产品,目的是通过回顾一次又一次的刺激的冒险来让用户持续的使用。

还有一个重点就是某个品类下的随机地址,我认为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冒险元素,与其做成 dating 类型的东西,不如干脆点,把两个人撮合到一起,去完成某项挑战,这样更符合这个产品能够将吸引的用户群体的喜好。

另外,作者关于如何提高用户安全感的一句话我认为有误区。

”所以我认为提高作假的门槛即可,比如虚假资料受到举报封号后,不能再注册账号,或者再注册账号成本很高(同一微信号及关联的手机号不能再次登录)。“

一个这么小的产品本身能提供的价值对于用户来说没有那么大,或者说可代替性很强。

用户不会给这个产品那么多试错机会。危机发生后的处理只能作为清理社区垃圾来使用,你需要当作受骗的这个用户就永远流失掉了。


写在最后

【值得看】栏目应该有3周没有更新了,但很遗憾,除了上面写的三个产品我认为很有意思,最近各个渠道发布的新产品都显得很常规。

虽然确实有一些比较有意思的产品值得去进行体验和使用,但它既不符合这个栏目中”灵感“的要求,也不符合”高超产品设计技巧“的要求。

但我发现之前写过的有些项目灵感有国内开发者做出来了,这里做个分享。

vol.1-值得看:本周新产品发现与思考 中发的Stride -让跑步变成攻城略地这篇,有人做出来了个IOS端产品叫:天天跑步

Vol.4-本周新产品发现和思考 发的Melink – 你的数字名片这篇,有人做出来个产品叫:Muselink

无论作者是否看过产品鸭周刊,也都侧面证明了 【值得看】这个栏目的内容是具有一定价值的,否则也不会有人愿意投入资源去把他做出来。

本周一有个发送事故,但还是根据我们的更新计划把这篇文章赶出来了,希望能够帮到你,如果你有任何想交流的,回复这封邮件我就能收到消息,或者可以联系我的微信: Madlifer1337。

如果你认为这篇文章可以帮助到其他人,希望可以在你的社交媒体中分享本篇文章或产品鸭周刊,不胜感激。

不想再收到来自 Madlifer 的邮件?可以点击退订
logo竹白提供支持

本文转自: https://www.inoreader.com/article/3a9c6e7a1ada0094
仅做个人收藏,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