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内卷牢笼,拥抱无限游戏的自由|荐书《有限与无限的游戏》

很多人会把人生比喻为游戏,因为都需要在既定的规则下,和他人同台竞争谋求最大胜利,读书时的升学排名,就业后岗位的激烈竞争,无一不是要决出个胜负,每个人都要追求赢。

但我们可能从来没有想过,除了参加有输赢的游戏,其实我们还可以选择另一种游戏——没有输赢,可以持续玩下去的游戏。

这便是《有限与无限的游戏》中的观点,它认为世界上至少有有限和无限两种游戏,有限游戏以获胜为目的,无限游戏以延续游戏为目的。

很神奇的是,我之前从《游戏改变世界》这本书中首次知晓该理论时,只是觉得有意思,但对我并没什么启发。

1

可是真的当我自己看完这本20万字的小书后,对我的影响却是立竿见影的。我读完隔天,在工作上和同事发生冲突时,脑子里一直在想着“不行,我不能像对方一样发火,我要玩的是无限游戏,争一时的输赢的玩不下去了”,因此就忍住了火气,最终也顺利解决了问题。

所以呢今天也为大家推荐这本书,看完后你一定会觉得,哇,原来有些竞争是根本没必要投入的,原来选择还可以有这么多,生活的改变从心态的改变开始,相信你也可以和我一样豁然开朗!

不过该书其实是本哲学书,理解和解读起来有一定难度,而且写法更偏意识流,作者没有特意去构建严密的框架和推理,甚至全书中作者自己都没有直接发表过「无限游戏更好」的结论,所以我会加入个人的理解去解读以便更好地介绍,但我也只是抛砖引玉,建议大家过后去看全书。

一、有限与无限游戏的基本概念

有限游戏有三个显著特征。

  1. 它是以取胜为目的,一旦决出胜负则游戏结束,所以称之为有限游戏,注意这里的胜负必须是所有参与者认同,而不是裁判或观众认同。
  2. 参与者只能在游戏界限内进行游戏。
  3. 有限游戏的规则一经所有参与者认同就生效,且不能改变,否则就是另一个游戏了。

怎么样,听起来是不是很熟悉,几乎跟我们从小到大遇到的竞争一个模式。而无限游戏则恰好是跟它反着来的,它也有三个相对的显特征。

  1. 它并非以取胜为目的,而是以延续游戏为目的。
  2. 参与者不是在界限内游戏,而是与界限游戏,参与者可以利用规则,把赛局的界限和限制纳入到游戏本身。
  3. 与有限游戏的规则固定不同,无限游戏的规则是时刻变化的:当参与者共同认为,游戏受到有限结局的威胁,即会出现输赢,这时候规则就可以改变。

说到这里,相信大家对有限游戏和无限游戏的区别应该比较明了了,举个例子,比如大家发现没有,要颠覆一个行业,往往意味着突破行业界限,比如乔布斯对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的颠覆,无人驾驶对汽车行业的颠覆,还有现AI对各个行业的颠覆,这些行业的新参与者,并不是在游戏界限内玩,他们玩的对象就是界限本身,他们突破了游戏界限,拓宽了行业的边界,让这个行业重焕新机。

那么难道有限游戏与无限游戏就是完全对立的吗,非也,他们存在一定的关系并且有时还能互相转换,我们先明确下四个概念。

  • 有限游戏
  • 无限游戏
  • 有限游戏参与者
  • 无限游戏参与者

四者的关系是,无限游戏无法在有限游戏中进行,但无限游戏参与者可以选择在无限游戏中去玩有限游戏,结束后再抽身而出。

举个例子大家就很清晰了。比如在工作中由于内部原因使得公司出现了损失,涉及部门互相推诿,而你是其中一方,如果你认为势必要在这场冲突中争赢对方,那么其实这于你就是把这当成一起有输赢的有限游戏了,你在其中就是有限游戏参与者。但如果,你认为本次事件中,比起谁来承担责任,你更看重和对方部门的关系,对方往后继续配合你的工作更重要,因此你对这场冲突的着力点就不是说谁背锅,而是怎样解决才能不影响双方关系。这样一来,其实这于你,就是一起以延续游戏为目的的无限游戏了,你把自己当成了无限游戏参与者。

1

那再进一步,你觉得谁背锅,以及和对方部门的关系如何,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经由本次事件,公司上层对你的评价。你的着力点是如何才能在公司持久地干下去,把这当成无限游戏,所以为了能持久地干下去,你据理力争绝不背锅。那么其实你就是以无限游戏参与者的身份,进入到这起冲突中并决出胜负。

所以说,其实你是有限游戏参与者还是无限游戏参与者,取决于你对自己的定位,以及对当前这场游戏的评判。

下一个问题是,那有限与无限游戏是否存在共同点呢?

是的,他们唯一的共同点就是,都是自愿参与游戏的。无限游戏的参与者是自由参加进来的,而有限游戏参与者虽然是被选中的,但也需要是同意参与,否则这场游戏就无意义了。

但是呢,其可能意识不到这种绝对自由,这里暂且压下不表,后续再解释。

二、有限与无限游戏的区别

以上呢,只是说了有限与无限游戏的基本区别和共同点,但书中还提及了很多在不同维度上,有限与无限游戏参与者不同表现,也十分发人深省,这里我列举几个很有意思的说一下。

对“惊奇”的不同态度

这里的惊奇是翻译过来的,我理解应该是指人为或非人为造成的意外事件,导致游戏参与者猝不及防,甚至会造成局面的翻盘。

在有限游戏中,通过使对手惊奇,参与者就有可能取胜。有限游戏中的惊奇是过去对未来的胜利,因为维持了过去的优势。与无法预判对手的参与者相比,能预判对手的有限游戏王牌参与者拥有决定性胜利,他们懂得要控制未来,防止改变过去的胜利局面,所以他们也会对不可预知的结果心存恐惧。因此他们必须扮演好角色,维持好优势,而非自己,他们的一切外在表现都具有掩饰性。

而另一方面,无限游戏中也可以存在有限游戏,因此无限游戏参与者并不避开有限游戏的惊奇,他们也会适当地进行自我遮蔽,但他们并不那么严肃对待,而是游戏似得去对待。 他们准备好接受未来的惊奇,以完全开放的心态进入游戏——开放自己的弱点,也能因此得到更好的成长。

我有一种这样的体会,日常生活中心态越是开放,你能收到的真实反馈就越多,越能以此调整自己,相反如果不敢暴露真实的自我和想法,不敢去行动,畏畏缩缩,得不到真实反馈,反而难以进步。

当然这也会承受伤害和失败的代价,文中也提到,应对惊奇需要接受训练或教育。但无限游戏参与者更看重的是让游戏继续,所以不像有限游戏参与者那么看重一时的输赢,换而言之,如果无限游戏参与者没有做好随时会输掉游戏,或者受伤害的准备,那么他是很难把无限游戏玩下去的。

作为观众的不同表现

接下来说另一个有趣的维度,那就是作为观众时,有限与无限游戏参与者的表现。

对于有限游戏参与者来说,他们很容易忘记自己观众身份,而是沉浸其中,导致失去了他们与参赛者的距离感。 获胜或失利的,既是参赛者们,也是旁观的他们。因此极易陷入参赛者同样的不满情绪中,该不满会激发参赛者力证自己不是别人眼中那样,观众此时也会与参赛者捆绑在一起,反对那些“不实”评价。

无限游戏参与者,能玩各种有限游戏,也能成为任何游戏的观众。然而,他们成为观众,同时也在观察游戏,并充分意识到他们的观众身份。他们在看,但是他们看到自己在看。

这不禁让人想起网络上经常可见的站队和骂战,或者体育赛场上球迷们见到球队输掉时的反应。

对死亡的不同态度

最后再说下有限与无限游戏参与者对“死亡”的态度。

书中提到人们在有限游戏中求胜是为了赢得头衔,为什呢?因为头衔是一种称号,一种荣誉,它能穿透时间,让后世记得获胜者,获胜者以此获得永生。但头衔的效用取决于它在他人眼中的重要性,由于头衔只有受到认可才存在,因此必须想方设法确保人们对它的记忆,比如NBA球星退役后的球衣退役,其球衣号码从此不再被该队队员使用,以纪念伟大的球员。

1

所以在有限游戏中,死亡是一种失败,除非他们赢得了比赛。

而无限游戏参与者不同,死亡并不意味着失败,因为死亡的界限便是游戏中的一部分,无限游戏参与者不是死于游戏结束之时,而是在游戏进行过程中死亡。无限游戏参与者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生命加入赛局,他们为自己的赛局而活。所以无限游戏并不随着参与者的死亡而告终。

历史上有多少人为了自己的抱负和理想,前仆后继死而后已,这于他们便是一场无限游戏。苏格拉底被处死时原本有机会可以免死,只要他认罪,甚至他的学生也已经买通狱卒了让他逃走,但他誓死不认罪,他要用死来反对民主的暴政,以死亡捍卫真理,死亡于他不是失败也不是结束,而是敲响雅典人乃至后人反思民主的一记警钟,他甘愿受死。

1

那么其实介绍到这里,想必大家对有限游戏和无限游戏已经有大概的了解了,是不是觉得可以代入生活中很多场景呢?是不是觉得以无限游戏的心态来对人做事就能解决生活中很多问题呢?

且慢,无限游戏也是有其局限性的。

三、无限游戏也是有其局限性

首先,尽管任何人都可以成为有力量的无限游戏参与者,但并不是说权力不会给无限游戏造成损害。 邪恶是无限游戏的终结,它使无限游戏在听不见的静默中结束。

就像大航海时代,欧洲人开辟新航线,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给美洲土著带来了灭顶之灾。基督徒们打着传播上帝福音的旗帜带来了病毒与战争,让印第安文明的发展彻底断裂。到了今天,我们也无法知道究竟有多少美洲大陆的文明彻底淹没在殖民者的铁蹄下。

1

可是,邪恶从未想成为邪恶,事实上,它滋生于消灭邪恶的欲望。

 无限游戏参与者明白邪恶不可避免,因此他们并不试图消除他人的邪恶,因为这种做法正是产生邪恶的冲动。他们只是试图矛盾地认识到自己内心的邪恶,这种邪恶以试图消除别处邪恶的形式存在。

其次,把自己当成一个无限游戏参与者并不容易,当你的短期利益遭到侵害时,当你的自尊心被践踏时,当你在乎的东西被伤害时,真能做到忍气吞声吗?把自己当成一个无限游戏参与者,并不意味着我们遭受的磨难就会减少,它改变的,只是我们的心态而已。甚至于,它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顾全大局,要求我们做出退让,要求我们原谅。

但是,即使如此,切换为无限游戏的视角,仍然能让我们收获良多。方法论是用来指导我们改善生活的,我们只有认识到这个方法论的局限性,才能更好地应用它。

《失控》的作者凯文.凯利推荐此书,认为「两种游戏的不同,解除了我下一步该做什么的犹豫。很简单:总是选择无限的游戏。」

前文提到的《游戏改变世界》作者简·麦戈尼格尔,则以此获得启发,她认为,比起有尽头的游戏,「能让玩家一直想玩下去」的游戏更优秀,让玩家一直游走在濒临失败的边缘,为的是让人在能力极限下进行工作,并达到全情投入状态(即心流),让人想长久地停留,即使失败了,也会产生一种重新玩的冲动。

那么,想玩无限游戏,具体应该如何操作呢?

四、具体践行方式

作者只是介绍了有限和无限游戏的概念,但并无直接说孰优孰劣,也没有说如何用它来指导我们的生活。我结合个人的理解,认为可以按以下步骤去进行,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1. 关注一下当前生活中投入精力较多的事件里,哪些可以划分为有限游戏,哪些可以划分为无限游戏?如何处理最好?
  2. 下次遇到棘手的事时,在着手处理前,也可以反问下自己,这是否可以归类为有限或无限游戏,如何处理最好?

比如人际交往中不会去争一时口角,因为你想的是如何才能和对方持久合作。

比如面对感情中的摩擦时,当你想的是和对方进行一场恋爱无限游戏时,你就不会再采取忽略或委屈求全的态度,而会想怎么解决才能不影响游戏继续玩下去。

比如事业中不会只盯着当前的岗位、在公司中的位置,因为你考虑的是自己在这个岗位上能持续玩多久,愿意玩多久。

那你可能会问了,这是对于能采用无限游戏态度的事件,那有限游戏呢,那些身不由己的有限游戏呢,比如学业考试,就是一个绝对的有输赢的有限游戏。

大家还记得前文说到有限游戏参与者,其实参与和退出是自由的。比如我们熟悉的很多古代文人,像苏东坡当官,当着当着我可以不当了,我突然之间我放逐江湖了这都可以。所以你大可以衡量过后选择继续还是退出。但大多数人可能意识不到,这里可能有三点原因:

  1. 被规则限制并被他人期望围绕,因此觉得不能为所欲为。
  2. 有限游戏以取胜为目标,参与者的言行都是为了取胜,如果不维持某种水平的表现,可能被取消游戏资格。
  3. 失败的代价巨大,例如被奴役或遭到严重政治压迫时,拒绝接受被要求角色或许会付出死亡代价。

作者举了一个例子。他说,你看奴隶,奴隶没有任何的自由,奴隶所有的时间都是被奴隶主所驱使的。假设我们认为奴隶是这样过日子的话,那么奴隶就只具备生存,但他并不具备生活。这种生活,是一种「无法生存于其中的生活」。他如果希望获得生活,他可能需要放弃自己的生存。

但,正是因为代价的存在,恰恰说明了有限游戏者的自由性,最羸弱的被压迫者也必须同意自己被压迫。

就像《老人与海》中的那句经典名句: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生活中我们经常觉得自己没有选择,无路可退,但实际上,我们并不是没有选择,而是因为我们要得太多,什么都不想舍弃。

那么可能你又想问了,即使能意识到这种自由,但又如何呢?难道真能说退出就退出吗?

有限游戏参与者拥有随时离开赛场的自由,但实际上却必须要留在斗争中,因为他自愿参与竞争,所以只能说服自己。为了弥合这种鸿沟,参与者在某种程度上也会遮蔽自己这种自由。

有限游戏的每个角色,都必须以适当的严肃性抽离自己的自由,来按这个角色的要求行事,如此才能让别人与自己共同表演,完成角色的任务。

文中举例,演员在演戏时一直知道自己是在演戏,她从未忘却自己是遮蔽了自身来展现这个角色,而观众也没有忘记自己是观众,虽然我们把把她看作奥菲莉亚(哈姆雷特中人物),但我们从未怀疑她并非奥菲莉亚。我们共同遮蔽她自身,我们允许她表演出来的感情影响自己,甚至强烈地影响到自己,但我们从未忘记是我们允许他们如此。

演戏是这样,现实中不也是如此吗?在一线城市的打工人最大的梦想就是在这个城市拥有一个家,为此付出了自己的青春甚至健康,尽管有时会怀疑留下来的正确性,可是一线城市优厚的资源、家人的期望、对未来和安全感的需求,会在你的脑海中形成一股力量,不断地说服你,说服你去相信,去相信在一线城市买个房子对自己来说很重要,要像其他人一样,也在这里拥有一个家,要努力去做到。

可是,你相信自己相信,或者说你知道自己相信,这就是不相信。它并不是一个无限游戏当中应该去感受的东西,它是有限游戏的规则所带来的「自由的遮蔽」。

但不论怎样的遮蔽都无法掩盖掩饰本身,自我遮蔽是一种矛盾的行为,一种对自由的自愿抽离。我可能掩饰得非常成功,就连自己都相信了自己的表演,但这些确信永远不足以消除自我遮蔽的矛盾性。

有限游戏离不开自我遮蔽,选择留下或者退出不是重点。

重点是,就算只对自己,我们是否愿意摘下面具,坦陈自己是自愿选择通过一副面具面对这个世界?

以及为了让别人与自己共同表演,我们能做到何种程度?

说到底,把事件视作有限或无限游戏,都是为了辅助我们看清自己的心,看清之后,如何选择如何做,还是要看自己。

关于有限与无限的游戏这本书,就先分享到这里,这本书很薄,但啃起来有一定难度,上面我所说的也不过是九牛一毛,再次推荐大家去看原书。

 

本文转自: https://sspai.com/post/76484
仅做个人收藏,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