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位之墙◎电子商务思想起

  不知道现在是不是还有人在想这些事情?想想购物的乐趣是什么?想想网络的本质又在哪里?还有什么创新的服务可以提供?全世界该不会仅剩Google这间公司还在想这些事情而已吧?

转载自数位之墙,原文链接:http://blog.donews.com/ladios/archive/2005/08/05/496220.aspx

◎缺乏想像力的互联网

  台湾电子商务发展经历过好几波,第一波经营者早在1997年左右就已经进场,到1999年网络狂潮最高点时,就已经有人伤重不治而退场,99年进场的第二波经营者则被2000年的网络股灾烫伤。

  等这两波先烈纷纷中箭落马,残馀者苦撑到2003年终于获利时,引发的第三波则是小型创业者,因为看到有获利的例子出现而勇敢挺进。没想到2005年以后因市场已经饱和,所有人都陷入价格战的厮杀中。

  对于这些电子商务经营者来说,上网销售只不过是多开辟一个渠道卖东西罢了。在实体世界开店,在网络上当然也是开店。既然两者概念可以等同,那么网络购物的方式与实体店面相同,似乎也理所当然。

  所以我们永远都可以看到网络开店系统方案的提供者,将整个网络商店系统包含商品上架管理系统,购物车系统,在线付款系统,会员管理系统等,成套的卖给打算在网络上开店的人。

  因此每个网络商店看起来除了网页美术设计不同之外,使用方式还真是千篇一律。这当然对网络消费者来说是很方便的,闭著眼睛就能网上购物(因为每家功能都相同),然而笔者总觉得有点失落感。

  是的,我们少了些冒险的勇气,少了些突发奇想的天真,少了当年探索互联网本质的认真态度。失去了这些,我们不再去想网络为什么是网络,只想著以最现成的作法进入这个市场。

◎令人怀念的网络购物方式

  笔者不是无病呻吟。1999年,台湾当时赫赫有名的电子商务网站:由资迅人公司所经营的「酷必得」购物网站,推出两种购物方式,让笔者到现在一直记忆犹新。

  其中一种名称已经想不起来了,只记得消费者在网站上购物时,商品网页上的价格是每隔几秒钟(还是几分钟?)跳动。商品的价格不固定,它会在一个范围内乱跳。

  因此常常看见购物者等在那个商品网页上看著价格跳动,直到自己最满意的价格方才下手购买。你永远可以看到这个商品有很多人买,但是看不到别人购买的价钱,每个人都认为自己买到最低价。

  这种购物过程或许有人认为是折磨(直接告诉我多少钱不就好了?),但是却有人认为这是乐趣。网络购物的过程已经够无聊了(因为太过有效率),所以需要一点刺激感。

  另一种购物方式叫「集体杀价」,很接近目前网络BBS上流行的「合购」,但是比较自动化。你可以看到一个清楚的曲线图,标示著这商品三个人买的时候,价格是XX元,十个人买的时候,价格变成YY元。

  因此,商品越多人买价格就越便宜。上述种购物方式对于商家的价格管理是个挑战,因为以前只要管理固定价格就好,现在却要管理浮动价格,当电子商务经营者分别从不同供应商进货时,问题更显复杂。

◎电子商务思想起

  这些购物方式早在1999年的时候就出现。在更早之前,美国还有一家网络公司叫Priceline.com的,购物方式更奇特。它让消费者自己出价钱,然后它帮消费者去问卖方愿不愿意以这个价格卖出。

  网络时代来临,当时的普遍认知,就是由于信息的透明将导致权力下放,更进一步创造出拥有强大议价能力的消费者出来。这点在目前电子商务公司普遍陷入价格比较的泥淖中,已经可以得到证明。

  当时的人们就已经认清这样的未来,因而创造出符合网络精神的购物方式。类似priceline.com由消费者自己出价的购物方法,更体现出这种对网络的观察。priceline.com的购物方式是有专利的。

  在实体世界购物,不容易聚集到一群志同道合的人联合起来跟厂商杀价。然而网络由于其虚拟特性,打破空间限制要聚集起一群人相对简单,因此集体杀价就成为可能的交易型态。

  笔者在新闻报导上看见了BBS上最近盛行的「合购」,才想起上述的这些往事。然而,先不管这些案例到最后是否成功,是否合于现在的网络环境,笔者觉得以前的人对于网络的摸索过程,真是精彩。

  不知道现在是不是还有人在想这些事情?想想购物的乐趣是什么?想想网络的本质又在哪里?还有什么创新的服务可以提供?全世界该不会仅剩Google这间公司还在想这些事情而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