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杂记 | 投资的时间与基石

居家这段时间由于哪儿都去不了,所以除了工作,也就只能看看书、听听路演。

不过虽然听的、看的都是投资相关的内容,讨论也都是如何更好地进行投资、找到市场的alpha,但不同的来源确实视角不太一样,甚至其中还有些许矛盾的意味。

这个问题我自己也没有想得特别好,所以也谈不上说谁对谁错,只是趁着假期给各位聊聊我是怎么思考的。

01

巴菲特投资的基石

先聊聊最近看的书,丁昶的《文明、资本与投资》。

看名字有那么点李录《文明、现代化、价值投资与中国》那本书的味道,其实读起来也是。

整本书的视野很宽广,分析了当下全球投资市场的异常,同时也分析了好几位投资大师成功背后的原因,其中以对股神巴菲特以及价值投资的分析让我印象最深。

相较于其他讨论价值投资的书,更多地把精力聚焦于价值投资各种的方法与原则,这本书更多地是把当时美国的政治与经济等宏观环境做了介绍。在他看来,价值投资的成功,不仅取决于巴菲特个人的聪明与坚持,更是建立在1940投资顾问法案、金本位体系的解体以及美国快速国际化、全球化的背景之下的。

1940年的投资顾问法案以及对应的财报、审计制度为基本面的投资方法奠定了基础,金本位的解体以及纸币时代的到来为股票的指数化增长打开了想象空间,而美国快速上升的国际地位包括与之对应的企业业绩的增长又为这一切提供了基本面的助推。

书中是这样归纳巴菲特的投资框架的——资产端尽量与物价有关,负债端尽量与物价无关(且久期很长)。

这种情况下,只要经济不断发展,物价不断温和上涨,企业的收入就会不断上涨,而成本则不然。如此循环往复、乘以漫长的时间之后,最终的结果就体现为复利的指数增长。

所以,巴菲特的投资逻辑本质上仍是个套利框架,基石是企业盈利的不断增长。

只要美国的国运还在继续、实体企业还在不断创造利润,那么这套方法就是行之有效的。这就解释了巴菲特为何可以做到别人恐惧时我贪婪,别人贪婪我恐惧,因为市场短期的波动并不在这套框架考虑的范畴内,而且本来巴菲特本身也有非常多的退出方式。

不过另一方面,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巴菲特在2000年之后的组合收益率会下降,因为2000年之后,伴随着美国经济的脱实就虚,这两个前提多多少少都发生了变化,大量的资源被投入到了非实体经济领域,实体领域企业的盈利增长链条被阻断了。

所以,还是应了那句话,一个人的命运,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是也要考虑历史的进程。

不过分享这个例子,让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历史的进程,而是时间与基石的关系。

正是因为巴菲特投资的时间可以足够的长,而时间又会改变非常多的东西,所以在整个过程中就必须寻找或者相信有些东西是不变的。美国的国运也好,企业的盈利能力也好,这些都是巴菲特所有投资与应对的基石。

投资本来就是对于未来可能性的一种下注,而未来某种程度上又是短期不可知的。

唯有找到基石,才更容易让投资者在漫长的时间与波动中坚持下去。

02

基金经理与FoF投资的基石

聊完了巴菲特的基石,再聊聊最近看的一些文章以及听的一些基金经理路演。

其实主题类似,大家也都是在讨论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如何寻找确定性的alpha。

但个人感受观点分歧很大,主流的观点有两派:一派是基于全球宏观及政治不确定性的背景下,认为当基于滞涨的框架来进行着重配置,另一派则认为虽然当前经济的基本面确实存在较大的压力,但应该相信国内稳增长相关领域的政策会持续的发力。

说白了,前者认可当下、后者相信未来,前者悲观一些,后者乐观一些。

这种分歧不仅体现在主动型的基金经理方面,就连FOF方面也是。

由于今年偏股混合型基金整体的alpha整体有压力、加之打新、转债等传统收益增强工具也接连被废,迫使各类FOF管理人不得不去寻找新的alpha来源。

所以现阶段有人增配长周期CTA,也有人增配高频量化,还有人去抄底中概。

但说白了,这些也是基于FOF管理人对于未来不同的假设。增配CTA的,本质上是在交易滞涨,增配高频量化的,本质上是在交易市场的状态,而抄底中概,本质上则是在交易逆境反转。

本来嘛,市场就是不同观点交换的地方,观点不同其实也非常正常。但让我在意的点在于,这些观点与判断一来实在都太短了,二类也无法事前验证。

这就好像我们预测天气,如果一个人说晴,另一个人说雨,一方面我们没法提前验证,另一方面预测对的那个人也不代表他预备预测天气的能力,可能只是运气好罢了。

可能有人会觉得,是不是多次有历史准确预测记录的人会更可信一些。这个结论肯定是对的,但可能并不是绝对的。因为我们所处的市场每天都在变化,夏虫不可语冰或者存在类似“章鱼保罗”那样的幸运者/幸存者也不是不可能。

这个话题就像FOF领域对于“画线派”的讨论与追逐那样,我们都希望能够找到一些理想型的基金经理,他们的从业年限足够长、长期收益足够高、大涨的时候能够跟得上市场,下跌的时候又抗跌,同时策略还能够容纳足够的容量。

毫无疑问,这是我们所有人选产品时候的希望,但有时我真有点分不清,我们到底选的能力者还是幸存者。

所以,虽然当下真的很卷,比如基金经理年报发出还没半小时我就已经看到有自媒体连点评都写完了,再比如前面提到的现在做FOF还得同时想办法做短周期的择时与风格判断,但我始终觉得,投资是需要经历时间的,同时投资也是需要基石的。

管理人的历史业绩也好,观点与判断也罢,重要也没那么重要。

真正重要的是,他们自己有没有想清楚在自己长期的投资框架中,自己赚的是什么钱,又赚到了没有。

03

我们投资的基石

最后,还是聊聊我们普通投资者的话题。

其实任何一个投资框架的搭建,我觉得有两个大的前置条件,一是需要适合自己,二是需要适合时代。

巴菲特价值投资的框架无论是之于其自己,还是之于他所处的时代,都是合适的,所以他成功了。

但这并不表明我们每个人在投资的过程中就必须学巴菲特或者他的价值投资,这里并不是说当下的时代就不适合价值投资了,而是我是觉得,投资其实是一件非常个人的事情。

我们无法长期坚持一件我们自己并不相信或者并不喜欢的事情,即使他长期来看很赚钱。

不要和我说只要赚钱就可以,波动是与投资如影随形的,在净值曲线上看到的波动和自己亲身感受到的波动也是截然不同的。如果不是真的从内心中相信或者喜欢的事情,在时间的长河中,你的脑中一定会有无数次的放弃冲动,告诉自己这次可能并不一样。

另一方面,巴菲特自己长期的alpha是建立在不断寻找优秀企业的基础之上的,为了实现这点,他个人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来阅读年报、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这是他的笃信、也是他的爱好,所以他能够坚持足够久,可以一辈子只专心干这一件事。

显然,对于大部分普通的投资者来说,并不具备这样的精力或者爱好。

所以,在投资的过程中,重要的不是方法的对错,而是能否找到属于自己的基石。

不过对于绝大部分的普通投资者来说,在我看来,他们的基石其实又是有相对共同的次优解的。

一方面,他们并没有太多的时间与精力去研究投资、研究产业、研究企业;另一方面,他们的现金流又相对长期,特别对于年轻人而言,可以有不断的工资进行投入。

所以,与其相信有谁能够持续地创造alpha、有哪家机构可以持续不断地预判市场、提前选出具备alpha策略,不如相信我们的国家未来一定会越来越好、相信优秀的基金经理在未来一段时间,作为一个整体仍能创造一定的收益。

如果用一句话总结的话,即相信中国经济的beta,相信专业的alpha。

至少这才是从长周期的视角出发,更可能持续或者不容易发生变化的一件事,任何具体的管理人也好,某一个具体判断也罢,都太短太短了。

上周董承非在路演过程中提到,现在对非专业投资者来说不要卖出。

其实我也是这个观点,虽然当下在我们面前确实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但只要相信我们国家的未来一定会越来越好,只要这笔投资是笔闲钱、不着急用,那当下为什么要卖出呢?

这与市场未来短期会怎样无关,只与我们所相信的事物有关。

投资,是认知的变现。

这句话真是常读常新,愿你在长期投资的路上早日找到属于自己的基石。

适合自己、适合时代是最优解,但至少要适合自己。

【完】

本话题在雪球有9条讨论,点击查看。
雪球是一个投资者的社交网络,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
点击下载雪球手机客户端 http://xueqiu.com/xz]]>
来源分类:A Must Read
文章日期:April 6, 2022 at 09:47AM
收藏日期:April 6, 2022 at 09:47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