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申君 @雪球 : 宁德时代(SZ:300750)年报交流纪要20240315

本文转自: https://xueqiu.com/5379738397/282513402
仅做个人收藏,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18e515383397bb413fcf284b.jpg!800.jpg

一、基本面:

财务端:23年全年4009亿元,同比+22%,归母净利441.2亿元,同比+44%,综合毛利率22.9%,同比提升2.7pct,研发投入184亿元,同比+18%,经营现金流928亿元。Q4营业收入1062.4亿元,归母净利130亿元,期末货币资金2643亿元。

行业端:2023年全年生产1406万辆,同比+33%,2023年全球新能源车动力电池使用量达705.5GWh,同比增长38.6%,储能电池全球使用185GWh,同比+53%。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带来的算力需求快速增长,将进一步提升电力和储能需求。

研发端:2023年研发费用184亿元,研发人员超2万人;持续推出高比能、超快充、高安全场寿命的新产品;动力电池方面,公司发布了超快充的神型电池,突破了磷酸铁锂化学性能的边界,荣获欧洲 Autobest 最佳技术奖。发布了凝聚态电池,拓宽了动力电池的应用场景,可用于民用飞机电动化。麒麟电池与理想实现量产,M3P与钠离子电池与奇瑞实现合作量产。储能方面,持续致力打造核电站及安全硬核产品,发布了集长寿命、高安全、高效率多种优势的零辅源光储直流耦合解决方案,并在超级充电站等场景落地公司升级产品EnerOne Plus、EnerD等。

供给端:2023年全球动力电池市占率37%,海外占比28%,提升5pct。助力Nextera实现1.8GWh规模的全球最大光储单体项目并网;为意大利国家电力公司ENEL交付6.4GWh规模的全球最大储能项目群;为西澳电力公司Synergy交付3.8GWh规模的澳洲最大独立储能项目。2023年公司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市占率为40%

分红方面,2023年现金分红221亿元,每10股分红50.28元(含税)不送不转。

二、Q&A:

Q:年后排产超预期,对后续需求研判和中期的储能/动力的增长判断?

A:短期来看,是PMC和PC的工作范畴,2月份渗透率已经实现49%,国内需求由市场化驱动表现可观,中期需求强劲;欧美由于补贴退坡有所下滑,但长期来看仍然乐观。储能方面,大型储能(1GWh需要150万颗电芯)对一致性、安全性和能量衰减等性能要求很高,最后好的产品还是归结到成本测算。另外,ppm级的工艺控制才能实现稳定性能,市场上的优质产能并不过剩。欧洲方面,欧系车企放缓计划主要是自己产品和研发的问题,2030电动化的目标推出前期便深表怀疑,现在推迟到2035年的电气化目标仍然需要大力猛赶才有可能。

Q:动力电池如何为新技术付溢价?

A:动力电池是电动车的核心零部件,可以区分下游车型的安全、可靠性、二手价值量等差异化,能够对终端产品产生重大的定义能力的产品。

Q:下游车企集中降价,作为成本占比较大的电池供应商,未来如何应对下游集中度提升的产业发展趋势?

A:这种趋势是必然的,目前车企逐步出清是正常的,所有的车企都希望参与进去抢占市场份额,最重要的是产品能够卡位如何,比方成本和价值,公司的产品价格并不会比别人高很多,目的是推动人类新能源事业 的发展,公司也在合作换电、长寿命等方面的技术布局。长期来看,为客户和消费者创造的价值远高于付出的成本,这是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带来的好处。

Q:如何看待下一代技术发展,公司怎样保持全球领先地位,比方固态电池等方向?

A:固态电池方面,曾总自己参与14年,其中有很多基本科学问题:固态离子扩散问题(与液态存在数量级的差异),固态界面问题等。目前科研是实验室阶段在6000个大气压下将微小试样实现较高的电导率,但是实际的工业化量产过程中困难重重,目前行业中提出的三种技术路线都有各自需要解决的问题,还有成本和性能问题需要克服。

技术路线:技术上能否打通;产品路线:生产工艺能否实现稳定规模化量产;商品路线:能否卖出去。虽然困难很多,但是公司仍然投入很多。

Q:公司在美国与福特的合作项目进展,以及欧洲车企的深度合作还有份额提升空间?

A:美国地缘政治关系客观存在,IRS模式是分享的模式,不同于独资模式很受客户的欢迎,不仅仅是福特。福特是绿地工厂,盖房子等进度比较慢,其他已经建好的工厂项目进度会更快一些,合作对象不仅仅是福特。欧洲地区也有很多客户接触中,虽然手续很长,但是匈牙利工厂完全可以实现供货,Stellantis 可以在27年实现供货。商业关系从定点到完成7-10年,关系牢固,不一定受政权更迭影响。投资者希望量产节奏更快一些,但是海外对环评、环境保护等要求很多,其中德国工厂经验积累为公司后续海外拓展提供帮助,海外客户对这方面保持支持。

Q:上游资源自给率的目标?

A:公司有进行上游资源布局,希望产业链公司都能够赚钱,这是一个分享的过程。锂价下跌后整体生态更为平衡,对于锂矿布局,公司希望是中央厨房的布局,价格上涨出库,价格下跌入库,做整体行业的均衡并做贡献。

Q:公司未来C端业务扩展的前景?

A:公司希望做到业务模式的创新,换电模式是很好的翻译模式,消费者拥有宁德时代的电池就能够实现远超同行的水平。公司提出的换电模式和B TO G就是最好的翻译模式,体现出公司的产品优势。另外,公司跟三桶油也进行合作,提供优质的电池资源进行出租和服务,越来越多的人员参与进来,在短岛等模式下,换电模式下对节能减排提供支持,并与油气公司的合作进一步实现。

Q:未来纯电、插混、增程式的发展趋势如何看待,24年会是纯电的渗透率拐点吗?

A:现在的趋势还是以大电量为主,在纯电里程加大。插混模式下消费习惯不一样,对电池性能要求很高,另一方面,智能驾驶发展对电量需求更高,所以纯电需求稳定,不过在北方气温比较冷,空调用电更多,导致对里程损耗比较多。更细的来看,还是要去看工程部新车目录和销量变化。长期拉看,全自动驾驶出来后,纯电和智能化一定是绑定的,跟地区差异密切相关。

Q:欧洲下一个定点周期中有明确本土化生产要求吗,及公司高速增长下分红比例如何看待?

A:欧美都希望电池方面能够自给自足,但国内起步快,人才优势明显,所以欧美希望能够建立自己的生产链。公司主要通过IRS模式可以跟很多公司实现合作。分红方面,公司业绩优秀,考虑到监管方面的质量汇报等要求,公司做了特别分红,董事长提出拿280亿做理财,决定进一步提高分红比例。

Q:未来纯电车的理想里程数?

A:里程数跟个人习惯、里程焦虑程度有关,北方地区里程缩水更严重,而且个人用车习惯上面不喜欢充电等差异化很大。同时公司也在布局低温电池,个人觉得CLTC 600公里是不错的选择;另外公司布局的神行超充电池基本实现即插即走。

Q:长期看公司是否接受外资注入,或者入资欧洲电池厂?

A:公司以商业模式来实现合作,愿意帮助欧洲电池厂将电池做好,但是电池厂可以做到什么程度要看商业安排。欧洲市场希望电池厂百分百放在本土做,资源端、资金端和技术端都希望把电池厂100%放在本土建设。但是说地缘政治并不可怕,能源变化是全球问题,需要大家一起努力。公司完全可以接受合法合规的外资注入,障碍主要是分享程度不够。

Q:欧洲碳足迹认定和碳关税的问题,瑞士火电和四川水电的认定标准不同的看法?

A:公司拥有4座零碳工厂,从自身出发真正做到零碳;关于碳关税方面,做生意要为人类创造价值,公司是EBA的单位,深度参与零碳的讨论和规划,推动中国和欧洲的碳富仁,欧洲觉得国内的电力不透明,退一步说公司在欧洲也有本土产能,这方面不存在问题。

Q:制造业中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过程中将行业容量做小,公司如何解决?

A:电池做到又便宜又好是最大的贡献,应用场景可以进一步打开,电动车、储能、船舶、飞机等远期应用场景空间巨大,像是AI耗电量巨大需要便宜的电力支持;公司长期的回报一定是远高于其他产品。